高血壓就應該吃降血壓藥,這是許多人長久以來的迷思,但事實上,西藥降血壓藥的作用機轉一般有以下五種方式:第一,利尿劑。透過利尿作用排除體內過多水分,降低心髒輸出量;第二、乙型交感神經接受器阻斷劑。作用在心髒乙型腎上腺素受體,以降低心跳及降低心髒輸出量等方式降壓,缺點是無法用於某些氣喘或房室傳導有障礙的病人。第三、甲型交感神經接受器阻斷器。作用在甲型腎上腺素受體,可降低全身血管阻力,缺點是容易造成姿態性低血壓。第四、鈣離子阻斷劑。作用於周邊血管,可降低血管阻力,缺點是無法用於心髒衰竭病人。第五、血管收縮素拮抗劑。為目前較普遍用藥,可降低周邊血管阻力,同時有利尿效果,缺點是不是用於孕婦及高血鉀症、雙側腎動脈硬化的病人。因此西藥的作用多有適應症,高血壓患者應注意維持血壓穩定,遵從醫囑規律服藥,但藥物如使用不當反而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除此之外,許多人也會習慣性選擇西藥來治療高血脂的問題,確實相較之下,西藥的療效都較為快速且顯著,但西藥在降脂的同時,卻也可能引起血糖升高、惡心、腹瀉等副作用,甚至還可能傷及肝功能。因此為減少服用過多西藥產生的副作用,近年來不少人會選擇以較無副作用的中藥從根本體質做調理,再搭配西醫療法,整合性地改善三高等慢性疾病。
高血壓的中醫療法
血壓高易造成腦中風危機,原因在於血壓很高時,易使動脈壁破裂而導致腦出血;而且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在血壓高低變化的瞬間,血流會激烈碰撞腦頸動脈壁,易造成內壁受傷導致血栓形成,而且在血壓降低的過程中,大腦的血流瞬間變慢減少,加上長期高血壓易導致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壁的肌肉層及彈性層發生變性退化,也容易引起缺血性腦中風。
以上成因引起的腦血管堵塞,中醫的治療方向是去除血管內瘀血,以利血管中血流順暢循環,血壓自然恢復正常。但在著手治療高血壓前,需同時診斷並判別使血壓升高的病因。例如初期高血壓病人常見易怒、精神緊張,或因肝火旺產生的眩暈、口乾舌燥等情況,治療則應以清熱降火為主,常用的藥方包括龍膽瀉肝湯、鎮肝熄風湯。而屬陰虛陽亢類型的患者,常伴隨焦慮、睡不好,因此損傷肝陰、腎虛,因此治療上多以天麻鉤藤飲及杞菊地黃丸來滋陰補腎。
尤其是舒張壓的異常,多與周邊血管硬化、膽固醇累積導致的動脈粥狀硬化有關,此時西醫多半加開降膽固醇藥物,而中醫則是以一些藥材如丹參、赤芍、降真香等改善動脈硬化,再輔以何首烏、山楂、當歸、茯苓、澤瀉等藥材降低膽固醇。對於擔心西藥副作用的慢性高血壓患者而言,不失為另一個有效控制血壓的方式。
丹參可改善動脈硬化
而由於血壓上升的主因通常在於氣血積聚於人體過久,因而產生不適,因此平時亦可透過基本的穴位按摩來助於引導氣血下行,常見取穴包括太陽穴、百會穴、風池穴,可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同時緩解頭痛。另外透過針炙或按壓身體下半部的湧泉穴、太沖穴,也有助於調節血壓,幫助睡眠。
糖尿病的中醫療法
糖尿病的成因在於血糖過高,中醫又稱‘消渴病’,患者時常會感到口渴、多尿,這時中醫治療上便可透過清心蓮子飲、白虎加人參湯等藥方滋陰潤肺祛火,或是利用六味地黃丸、玉女煎、真武湯、杞菊地黃丸,幫助腎髒功能再吸收,穩定血糖、降低腎髒負擔,進而改善糖尿病。
中醫治療糖尿病有許多優勢,例如當患者在胰島素無法穩定發揮作用,因而使細胞感到飢餓,能量損耗時,便可利用中醫藥療來養陰潤燥,幫助葡萄糖被吸收,減輕器官負擔,常見藥方包括甘露飲、玉女煎、中消黃耆湯。
高血脂的中醫療法
高血脂為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文明病,在中醫理論中屬“痰濁”、“瘀血”,主要是因飲食傷脾、年老精虧所導致。因此改善方式以脾弱腎虛、痰瘀阻脈為病理基礎。針對不同的症狀分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可用黨參、白術、茯苓等藥方補脾益氣,因痰濕是消化不易所導致,服用健脾藥方有助於脾胃運行,改善痰濕現象。而常見於年老的腎精或腎氣虧虛,使得痰濁瘀血內阻於脈中,則可以何首烏、熟地、枸杞、女貞子等補腎藥材來滋補腎精,促使血脈充實,脈絡通暢。
在中醫近年來的研究中,亦發現了數多種具降脂作用的單味中藥,其中以常見的川芎、當歸、荷葉、人參、陳皮等,具降膽固醇功效;刺五加葉、黃連、黃芩、甘草等以降甘油三酯為主。另外同時兼具降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中藥有大黃、決明子、葛根、桑寄生、人參、大蒜、茶葉、水蛭、熊膽、木耳等。
代謝症候群的中醫療法
中醫觀點:代謝症候群患者體質屬痰濕。
所謂的代謝症候群除了有三高問題外,最容易辨別的方式就是腰圍測量,基本上男性腰圍超過 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 80公分,即有可能是代謝症候群的一份子。
中醫認為,患有代謝症候群的患者體質屬痰濕,而一般來說導致痰濕瘀濁的原因,包括飲食、作息不正常、抑鬱、焦慮、缺乏運動等,也有部分是與年齡及遺傳有關,其中尤以飲食不節制及缺乏運動為主因。
普遍來說,中醫在治療代謝症候群方面,會依三種不同的類型對症下藥。以因長期壓力引起的肝鬱脾虛型,以及因飲食無節制導致脾胃功能變差的脾虛痰濕型來說,多使用百合、白芍、白術、茯苓這類藥材煎煮服用,或加上黨參、神麴、山楂、陳皮等藥材加強調節脾胃功能,另外再輔以按摩、運動等方式來紓解壓力。而好發於中晚期,容易肢體麻木疼痛、胸悶刺痛的痰瘀阻絡型,則是建議多以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