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家教決定孩子的出息,門風決定孩子的教養!

中國向來高度重視家教和門風,歷史上那些名門望族之所以培養出無數偉大人物,無不得益於此。

現如今大多數家庭中,孩子可謂是“位高權重”。

全家人都圍著一個小傢伙轉,孩子時時刻刻都扮演著被愛的角色,要什麼家長都會千方百計得滿足他們。

  

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認為從家長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從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更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和感激他人。

  

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須知最好的東西就是良好的教養和優秀的品格,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也會讓他獲益良多……

— 02 —

孩子懂得感恩,才會得到幸福!

曾經一位富有的老華僑歸國後想資助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於是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找到了一些有受捐需求的孩子的聯系方式與地址,每人寄去一本書、一些筆,並隨書標注了自己的電話號碼、聯系地址及郵箱等信息。

  

老華僑的家人和朋友十分不理解老人的做法:為什麼送一本書還要留下聯系方式?在不解與質疑聲中,老人像是焦急地等待著什麼,或是守在電話旁、或是每天幾次去看門口的信報箱、或是上網打開自己的郵箱。

  

直到一天,終於有一位收到書的孩子給老人寄來祝賀節日的卡片(也是唯一與老人聯系的孩子),老人高興極了,當天就給這個孩子匯出了第一筆可觀的助學資金。

  

這時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詮釋“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資助”的道理。

  

人要懂得感恩才會幸福。父母創造了孩子並以辛勤勞動掙得的血汗錢供養著孩子,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凝結著父母的心血……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別人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一味的溺愛,孩子不懂回報,即便走上社會也會遭遇碰壁,甚至可能無法無天。

— 03 —

教會孩子懂得感恩,是父母的責任之一!

孩子感恩的對象,首先莫過於恩情最深的父母,如果沒有培養孩子感恩的心……寫到這兒,我想到新聞上記錄的一些孩子粗暴對待家長的惡性事件。

其實,完全不懂感恩的孩子比狼更可怕!教導孩子學會負責、懂得感恩有多麼重要!

  

當孩子得到了比他們需要多得多的愛,家長往往會喪失教育的功能。

  

有些家庭由於種種原因從小對孩子百依百順,沒有任何約束已經沒有能力改變現狀了,家長在這些孩子眼中毫無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些孩子對父母的付出無止境的索取,一旦小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便不依不饒。還有一些大學生,上幾年大學,要花掉家裡十多萬元,家長們省吃儉用,有的家長不惜舉債。

  

然而一些學生比著買高檔服裝、手機、名牌鞋襪、電腦等,花父母的錢一點也不心疼,彷彿向父母要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即便是工作了還有許多年輕人心安理得依靠父母生活著。

  

其實,不讓孩子品嘗飢餓,他們就不知道食物的價值;不讓孩子們品嘗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可貴;不讓孩子品嘗挫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艱難。

父母對孩子過多關愛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們體驗負面經歷的機會。他們只有經過苦中苦才能尋找到甜中甜。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覺得擁有眼前的一切既快樂又幸福。

做父母的要謹記:如果你不想將孩子培養成“白眼狼”,那就千萬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要去教導孩子懂得感恩。

— 04 —

與其全家人圍著孩子轉,不如高質量地陪伴!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時刻創造條件啟發孩子學會用感激、感恩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付出。

讓孩子先從感恩父母開始,比如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做事後要說謝謝等,通過這種小的事情、小的情緒讓孩子熟悉這種感恩的狀態,並最終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感恩之心,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通過感恩教育,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付出帶給自己的快樂。

當孩子們感到他人的善行時,就想到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使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成長之路,孩子要學會感恩與尊重,

讓感恩,形成一個重要儀式,

讓孩子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

讓感恩成為愛的最好方式!

  1.怎樣對待活動量過小的孩子    對活動量過小的孩子來說,修補目標是提高活動量。但不能一步登天,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過程,逐漸增多活動次數,逐步增大活動量。要仔細觀察,在孩子尚未出現厭倦之前就停止活動,以保留下次活動的興趣。父母應經常在家中組織蹦蹦跳跳的游戲,當孩子的興趣被激發起時,立即拉他參與其中。父母還應經常拉著孩子一起去參加其他孩子的游戲。注意,是拉著孩子一起去參與,而不是鼓勵孩子單獨去參與,目的是為了參與活動,而不是追求活動的質量;要強調參與時的趣味,而不是與其他孩子去比高低。

    2.如何對待活動量過大的孩子    對活動量過大的孩子來說,修補目標是減少活動量。也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採用強制、命令的方式去限制孩子的活動,要給孩子一個訓練的過程。這種孩子天生過分好動,因此,在由他自己支配的游戲活動中,一定是充滿了跑、跳、叫、沖等大幅度行為,他們的活動量已足足有餘,所以當父母與他們一起玩時,切忌再搞此類活動,而應改成文靜的活動。這樣,既能豐富孩子的活動內容,又能無形中控制孩子的過量活動。

    3.怎樣使嚴重缺乏規律性的孩子逐漸有規律    有些孩子,在睡眠、進食等方面出現嚴重的紊亂。不是醒得很早,就是遲遲不肯起床;不是夜啼,就是通宵不眠玩個不停;不是吃得很少,就是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今天晨6時早餐,明天10時才早餐,令人捉摸不定,哭笑不得。這是嚴重的無規律性的氣質特徵。面對這種孩子,父母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一定要有規律,否則,會給孩子雪上加霜。

    4.如何對待適應性很差的孩子    有些孩子適應性極差,換了新環境、新保姆、新房間、新床,甚至穿件新衣服,增添一些新食物,都會不適應,顯得緊張不安,哭、失眠,不肯吃東西等等。面對這樣的孩子,要逐步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那就得創造條件,逐步過渡,不能急於求成。如果不接受新食物,可以每餐吃飯時先放上新食物,讓他天天看到,日日見面,兩周後可以在熟悉的基礎上少量品嘗,直到最後完全適應。又如換新房間或新房子前,可以由母親帶著天天上那兒去繞幾圈,在逐漸變新為熟的基礎上再遷居。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換新保姆或換新托兒所等。

    5.怎樣使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提高承受能力    這些孩子,對微小的刺激反應也特別強烈,稍有些肚子餓就大叫大哭,稍劃破點皮就嚇得發抖,稍不順心就大發雷霆,稍為有點感冒發熱就哼哼呻吟,痛苦不安。這是因為他們天生很敏感,具有反應強度激烈的氣質特徵。

    6.怎樣幫助愛哭、怕受挫折、怕失敗的孩子    怕失敗、怕受挫折,是怕困難的結果,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無可奈何時就以哭解決,這是嬰幼兒氣質中情緒本質趨向於負性的反映。對這些孩子,大人應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取得成就,求得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讓孩子逐步知道:人生總是充滿挫折的,要用機智來戰勝挫折,取得勝利。

    7.怎樣使孩子不發“人來瘋”    有些孩子的情緒特別興奮,尤其是進入人多喧鬧的環境中,或家裡來了客人時更是不顧一切,嘻笑奔跑,惹是生非,好像失去控制一樣,人們常稱這種現象為“人來瘋”,是嬰幼兒氣質中情緒本質偏興奮的表現。家有這類小孩,父母得學習控制“人來瘋”的方法:一是盡量避免去人多喧鬧的環境;二是一見有“人來瘋”時,即把孩子帶離現場,到安靜處幫助他冷靜下來後再進去;三是提醒他在眾人面前不出洋相。

    8.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齡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時間越短,到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至多也只有15分鐘,那麼1-2歲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會超過3分鐘。然而,有些孩子的情況更糟,幾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種事物所吸引,雖然他們也有興趣愛好,但對有興趣之事也無法主動集中注意力。像這類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較大的氣質特點,應該及早給予幫助,否則到學齡時期就會出現多動症症狀,影響學習,影響紀律。

      總結:對於那些大多數人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有些孩子會竭盡全力地思考創造性的解決辦法,他們通常會養成“創造性的習慣”,前提是他們沒有忽略自己的天賦,而且沒有陷入成績不良和絕望的循環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