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去幼兒園接小文時,看到他的臉有一條劃痕,老師抱歉地解釋說:“小朋友上午自由活動時,他本來和豆豆玩得挺好的,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抓起來了,豆豆把他的臉抓破了。我們趕緊給他用涼毛巾敷了一下,但還是有印,真是對不起。我們以後注意。”聽了這些,小文媽媽也沒再說別的,但心裡還是疙疙瘩瘩的。

難道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暴力?難道幼兒園也不安全?攻擊和反抗—孩子的世界也充滿暴力?

我們說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鏡子,那麼兒童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縮影。也就是說,孩子也會跟大人一樣面臨同樣的問題,絕不是我們通常想像的那樣簡單。孩子的世界也不能避免人民內部矛盾,雖然不能說充滿暴力,有時也會發生攻擊和反抗行為。確切地講,孩童之間的情誼,或敵或友,是在對玩具、食物、成人的寵愛的爭奪中漸漸建立並形成和穩固下去的。

大人的問題在於,雖然不去肯定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但也常常看不到兒童之間的侵犯性行為—攻擊、強奪別人的玩具和食物,侵佔別人的位置。於是,面對出現問題的孩子,我們措手不及。

爭奪和打鬧—幼兒園是暴力派生地?

有些父母抱怨,以前性情比較溫和的孩子,在開始集體生活之後侵犯性增強了。幼兒園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對資源的爭奪和分享,不斷轉化“敵人”和“朋友”關系。入園之前,小傢伙是眾人關注的焦點,爸爸、媽媽、祖父、祖母甚至保姆圍在身邊時刻准備協調,成人的斡旋方法非常委婉,很多矛盾在小傢伙管還是不管—如何建立秩序?

遇到孩子被打,你比孩子還委屈。但,你還是得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同時也是給他們提供更多探索和學習人際關系的機會。我們對孩子們的關系了解甚少,太具體的指導反而讓其不知所措、陷入困惑。另一方面,我們不應該充當孩子們的“秩序警察”。老師、父母出面通常很快就可以調停孩子間的沖突,但是這樣做無助於兒童建立與同伴之間的自然關系。因為“警察”不在場的時候,還會發生混亂。

不當裁判員,既不袒護、也不斥責、也不介入。給孩子解決自己問題的權利。而且,你聽到的很可能是一面之詞,孩子的祖父母也會為此向你施加壓力。即使這樣也不能帶著個人感情處理問題。孩子間的摩擦更不要蔓延到大人之間,釀成大人之間的爭端。那樣做,只能把事情搞復雜,惡化孩子的生存環境。

能幫助孩子的 3 件事

“孩子的世界是另一個世界,成年人不便過多干涉,讓他自己來解決這件小事,為以後應對紛雜世界積累經驗。不過,薑是老的辣,我們有的是經驗,提供建議和幫助也是應盡的義務。”

一、幫他分析,此次打人事件無意還是有意

通過一個問題來判斷肇事者是有意還是無意—那個小朋友經常這麼做嗎?另一個問題,也可以佐證—你搶過他的東西嗎?也許對面的小傢伙人高馬大,欺負周圍的每一個孩子。也許他只是好奇,試探一下新來的朋友。如果是無意的沖突,就大可不必上綱上線,鬧得滿城風雨。

二、教他申訴,告訴老師

只要確定是有意的攻擊,就應該教孩子以後再發生此類事件,立即舉手告訴老師,老師在維護孩子之間的關系方面會有很多辦法,接到投訴之後,也會留心多照顧你家寶貝的。

同樣的申訴和請求,由誰提出?孩子,還是父母,老師的感受會很不一樣。受害者直接求助,效果會好一些,不要做為了丁點小事就出面的父母。當然,如果那個傢伙多次欺負你的寶貝,行為過分,你就得約老師好好談談了。

三、幫他建立社交圈

化敵為友是最好的策略。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輕易斷言“那是個壞孩子,我們不和他/她玩了”,即使那真是一個壞孩子,我們也可以成為朋友。

不該做的

不當之一:教寶寶以牙還牙

有的父母在家裡總對孩子說:“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實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孩子以牙還牙,他會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是最正確的,有可能也成為具有攻擊性的寶寶。而且,對於那些生性比較軟弱的寶寶,再怎麼教也是教不會的。

不當之二:父母介入孩子的糾紛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負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幫孩子出氣,也有的父母找到對方父母,理論一番,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記仇,一會兒就好。如果父母親自出面,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

不當之三:教寶寶不和打人的寶寶玩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人,如果僅僅因為這個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這其實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變得懦弱。因為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在經歷、在嘗試、在體驗,孩子間會通過這些逐漸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

不當之四:直接找園長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受欺負,不與班裡的老師溝通,而是直接找園長,讓園長來解決。這將在帶班老師和父母間產生隔閡,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而應當先找找帶班老師,詢問情況,看看帶班老師的態度。如果孩子總是受欺負,經常身上帶著傷回家,那可能是老師的責任心不夠或是師生比例不合適,這時需要找園長解決。

應該做的

擁抱孩子

受傷後的感受一定不好,孩子也是有情緒的。親人幾句安慰的話、一個親吻,都能緩解幼小心靈的傷痛。

不放馬後炮

如果肇事者和受害者已經恢復友誼,就沒有必要重翻舊帳。避免在家庭中和親友中經常提及此事。一方面是保護孩子自尊心,另一方面嘛,這的確不是什麼需要永遠銘記的大事情。

若事情升級,變得更嚴重

如果你的孩子遭到攻擊後表現消極,不再願意跟其他孩子交往,甚至屈服於“肇事者”,以至於頻繁被重復攻擊,這時問題就比較嚴重了,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出面與老師和對方父母談談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