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君說:要不要讓孩子從小背唐詩,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太多爭議。我們曾分享過《孩子從小背過的詩將如何影響TA的一生》。但問題是,如果讓孩子從小死記硬背,效果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反倒不如多讀一本好的小說。因為讀小說的效用,被我們大大低估了。最近關於唐詩討論再起,我們分享一篇舊文供大家探討。

被低估的小說

“一個中國普通家庭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為孩子提供閱讀材料的經濟能力大體相當,但是,美國兒童的閱讀量卻是中國兒童的六倍。”

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理查德·安德森教授曾就中美兒童課外閱讀提出過這樣一個結論,被不少中國媒體援引。其中,閱讀量的差別引起了不少關注,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過程和內容方面的差別。

在中國兒童有限的閱讀裡,閱讀的選擇是什麼?很多家庭讓孩子從小讀唐詩、背唐詩。最近還有不少讀國學經典的風潮。這些當然都有益處,但鼓勵孩子讀優秀小說的就比較少。似乎讀小說對於孩子的教育沒用。讀唐詩宋詞更“實惠”一些,效果似乎也更明顯,會不會背,馬上就知道。

但這種做法其實非常可惜。優秀的、可以讓孩子循序漸進去讀的虛構類作品,不僅是培養閱讀興趣的不二法寶,根據認知科學的一些研究,小說、戲劇、詩歌等,還都是思維訓練的極佳工具。

《高教紀事報評論》2013年末發表的肯塔基大學英文系教授麗莎·桑杉的一篇題為《小說更勝一籌》的文章就說,讀小說更容易培育青少年的“思維理論能力,即定位自己和他人思維模式——包括思想、信念、慾望的能力。”

而《華爾街日報》報導過的哈佛一項閱讀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經常讀小說的人,更善於處理人際關系。

小說,孩子思維訓練的利器

如今網路上消息流傳極快,碎片化越來越嚴重,觀點被迅速傳播,卻又不能充分展開。聰明人遇到一些說法還掂量掂量,蠢人看到什麼信什麼,或者走入另一個極端——看到什麼也不信。

在這種背景下,培養年輕人精細思維的能力則至關重要。各國都在強調“批判性思維”,其中所對應的能力絕不會從天而降,而需要被訓練出來。

但如何訓練,卻是個大問題。這幾年,美國有一個很不好的傾向:學校為了培養“高端思維能力”(如分析、應用、評估),採取急功近利的方法,脫離內容,直接去教這些“能力”,比如,在閱讀材料中直接植入“思考”、“了解”、“記憶”、“探索”等一些和思維有關的詞匯,藉此提高學生的復雜思維能力。

而且,這種傾向正讓學校越來越強調非虛構類的作品。這麼做有什麼問題呢?桑杉教授引述了一項認知科學研究,該研究將兩組孩子進行了對比,第一組的孩子,閱讀材料中的認知詞匯(對應非虛構類作品)比較多,另外一組孩子,則比較少。結果發現,認知詞匯比較少(對應虛構類作品)的那一組孩子,思維能力反而更強。

學校和一些家長對虛構類作品的低估,我不能理解。按理說,小說中,很多人物性格、關系和心理,作者述而不議,需要讀者自己揣摩,這對思維的強度要求其實更高。

《紅樓夢》裡的王熙鳳,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讀者可藉此想像此人的樣子和性格。如果僅依靠他人總結,思維則難以擺脫標簽式的描述,比如“強干”、“潑辣”。通過標簽去認知一個人物,認知則會狹隘化。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中心思想”總結(“本文反映了……批判了……”)的做法,就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培育復雜思維的能力。

小說中還有各種認知錯位、沖突、“戲中戲”,可以訓練孩子看問題採用不同視角的能力,培育人穿越到他人心態的“同理心”。《喧嘩與騷動》中,福克納迫使讀者用至少四種視角,去看一個家族發生的故事。讀者甚至要通過一個白痴的眼光,去客觀觀察外在事件……

讀好的小說,有時候遠比讀非虛構作品費勁。在閱讀小說的過程當中,讀者必須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判斷,最終對被描述的事件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

這種思維訓練,不只是文學小圈子的游戲。我們為人處事,何處不需要我們復雜的思辨能力?企事業單位經營中遇到的復雜關系,思維簡單的人是無法有效應對的。如何判斷一個人有無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呢?標簽式的能力描述已經無法幫助篩選者准確定位一個人的強弱之處。

另一個需要提醒的是,每一本經典的小說其實都值得多讀幾遍,每一遍讀法可以都不一樣。

比如說第一次讀,先看劇情,那就看劇情,其他的就不看了,等到第二次讀,就看人物關系,劇情就不怎麼看了。等到第三次讀,看場景描寫,那人物刻畫、人物交流、劇情等,就一筆帶過,也不怎麼看了。

這樣,孩子每次讀書,都有新發現,有思辨的過程,也不難受,因為這樣讀史很快的,就會有成就感,覺得“又讀完了一遍”。

而今,美國一些名校開始在錄取時,設置一些非常搞怪的情境,把申請者甩出他們預先准備的說辭軌道。

芝加哥大學的面試考題就包括:“如果你可以選擇被機器人、恐龍或者外星人撫養成人,你會選擇哪一個?”而企業招聘的時候,“領導力”、“溝通”這類能力,也無法從簡歷標簽式的自我陳述中得到具有說服力的證明。

越來越多的招聘官員,開始使用這種情境法,讓應聘的人想像特定的故事背景,然後決定自己該如何行動。如此一來,那些不怎麼讀小說的人,又怎能培養起這些穿越和想像的能力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