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開學了很多寶寶又重新回到幼稚園,有的寶寶則是剛上幼稚園。寶寶上幼稚園時,很多媽媽都會遇到寶寶的屎尿問題。本來年齡小的寶寶排洩系統就不完善,又碰上'分離焦慮',很容易憋屎憋尿。尤其是憋屎,情況就更多了。很多媽媽都疑惑,為什麼寶寶不願意在幼稚園拉大便。

到入園、開學季了!

妹妹家的一對雙胞胎女兒3歲了,剛在幼稚園試上了一周課,就把妹妹給愁壞了—— 倆孩子都不在幼稚園大便!

兩個女兒都有中午大便的習慣,妹妹於是叮囑她們:

誰知這倆孩子誰也不在幼稚園大便,放學一進家門就搶著上廁所。

這樣幾天下來,晚上回來也不上廁所了,兩個孩子都出現了便秘的狀況。 妹妹氣壞了,她覺得肯定是幼稚園的老師太嚴厲了,必須得轉學!

因為孩子大便與幼稚園發生糾紛的,還不只妹妹家。

記得兒子上幼稚園時,一名比較彪悍的家長大鬧幼稚園,逼哭兒子的班主任。

原來,她的5歲的兒子經常在幼稚園憋大便,有次課間活動時拉在了褲腿裡。孩子怕羞,不敢跟老師說,就用樹葉包起來,藏進褲兜。

媽媽洗衣服時發現了,心疼孩子有屎都不能放鬆拉,太委屈了,一定是經常受老師威脅才會如此膽小……

但其實,我兒子說,他最喜歡的人就是班主任,班裡的小朋友都喜歡叫她高媽媽。以我平時對老師的觀察和瞭解,她絕對不會嚇唬或是逼迫孩子。

因為孩子不在幼稚園大便就轉學或是遷怒老師的做法,未免有些急躁和偏激了。

孩子不在幼稚園大便,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有報告稱, 80%的孩子不願意在幼稚園大便。

以前我做母嬰雜誌時,詢問過50個從不在幼稚園大便的小朋友,最具代表性的回答是:

我不會擦屁股;

我怕大便臭著老師;

我就是不想在幼稚園大便;

……

兒童心理學家說:

剛入園的孩子,還沒適應陌生的環境和管理,對老師沒有形成依賴,再加上自理能力差,難免有焦慮、恐懼心理,大小便問題就會格外凸顯。

入園幾年的孩子還不肯大便,多為在幼稚園憋便的習慣已經養成,以及自尊心變強,不願在老師、同學面前表現自己「髒臭」的一面,而更願意展現美好的形象。

孩子作為一個小社會人,不可能永遠待在輕鬆自在的家裡,必然要去適應幼稚園、學校較為嚴肅的環境和管理。

瞭解孩子的心理障礙,積極地去溝通、解決問題,才是明智家長的做法。

孩子不在幼稚園大便,你還可能忽視這幾個重要原因:

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

1-4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

很多孩子只有坐在家裡那個特定造型的座便器上,才能順利排便。也有的孩子排便時一定要手裡玩著某個小玩具,或者看著IPAD。

這些都是孩子的秩序依賴,一旦被打破,就會不安、焦慮,沒安全感。

我表姐的兒子,要坐在一隻紅色的塑膠桶上才能大小便,即使假期坐火車去奶奶家,也要把小桶拎上,更不要說在幼稚園排便了。

一旦廁所的樣式、環境、大小、氣味發生改變,這些孩子寧可憋著也不「屈就」。

孩子肛欲期的正常表現

有媽媽問: 為什麼孩子在家已經學會控制大小便,到了幼稚園又開始憋大小便或解在褲子裡?

其實,1.5-3歲,孩子會進入肛欲期,通過憋大小便,體驗肛門、尿道括約肌收縮和放鬆帶來的生理快感。

有時在幼稚園來不及去廁所,一個沒憋住,孩子就會解到褲子裡。

佛洛德說,很多孩子進入肛欲期後,至少會持續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有的4歲前後都會出現憋大小便的現象。

幼稚園的教學環境造成

參加過開放日的家長都知道,幼稚園的教學注重統一化、整齊化、規範化。

二三十個孩子一起排隊洗手、擦手、上廁所、吃飯,不允許掉隊,也不太提倡「單獨行動」,老師也難免因為維持秩序出現嚴厲的言行。

這一切都跟家裡隨意的、所有人圍著自己轉的環境大不相同。

很多孩子寧可憋著大便,也要做一個老師眼中守紀律的好孩子,這也是孩子的社會屬性在暗暗發揮作用。

幼稚園廁所沒有隱私性可言。往往一個孩子在方便,好幾個孩子就站在面前,不好意思的孩子就更容易憋大便了。

而且,幼稚園廁所多為蹲坑,孩子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差,不是蹲不住,就是腿容易蹲麻,大便姿勢的不舒適也是不能順利排便的重要原因。

要想孩子不吃虧,少受罪,父母最好能在入園前後做好準備。

 消除孩子大小便的羞恥感

認識一個女孩,每次一大小便,奶奶就會大聲吆喝 「快快快」;爺爺小跑著去拿便盆;爸爸媽媽無論在做什麼,立馬跑過來撕紙、圍觀、待命。

每次大便完,家人還會開玩笑逗孩子:

一人大便,全家緊張,孩子就會很恐懼排便。

慢慢的,孩子也會認為大便是臭的、髒的、是不好的事,於是常常憋便,或藏到窗簾後面、櫃子裡大便,想消除內心的羞恥和恐懼感。

父母最好從小就通過繪本、科普動畫,給孩子做好人體消化、吸收、排洩的知識講解,讓孩子明白,大小便像吃飯、睡覺一樣,是再正常、自然不過的事,根本不必羞恥。

同時,不要忘記在上幼稚園前,提前訓練孩子擦屁屁。學會這項「本領」,也會大大減少孩子的羞恥感。

能從小輕鬆面對大小便的孩子,一般性格更自信、開朗,上幼稚園後也會更從容。

著裝、飲食、睡眠,全部要跟上

有些家長為了追求美麗的搭配,給孩子穿上緊身連褲襪、背帶褲、帶拉鍊牛仔褲等,穿脫的困難和麻煩,無形中就減少了孩子上廁所的次數,易造成孩子便秘。

不被衣服所累的孩子,才能放鬆玩耍,輕鬆排洩。

便秘的孩子,更容易有憋便行為。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多纖維的食物,多飲水,多運動,規律作息,防止孩子便秘又憋便,危害健康。

做好孩子和老師溝通的「中間人」

很多孩子內向、害羞,是沒辦法跟老師直白請求的。

兒子班上曾有個女孩,因為擔心老師不給自己擦屁股,從來不敢在幼稚園大便。媽媽怎麼鼓勵她都不行。

後來,媽媽送女孩去幼稚園時,特意當面跟老師說了這件事。老師們欣然同意,並鼓勵了女孩。有了媽媽的支持、老師的承諾,女孩放心了,很快就在幼稚園大便了。

每個孩子在幼稚園憋大便的原因都不同,父母要主動跟老師溝通孩子的情況,或者巧妙地幫孩子解決「難言之隱」,做一個智慧的溝通橋樑。

不過,溝通切忌焦慮,每次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是 「今天你在幼稚園大便了嗎」,這只會誘發孩子的緊張、逃避、逆反,加重憋便。

在日本,幼稚園和學校很注重孩子大小便自理能力的培養。

幼稚園裡會設置專門的「大便教室」,科普人員會扮成「大便先生」來授課,帶著孩子們用粘土做各種形狀、顏色的大便,普及健康知識和上廁所的習慣。

孩子和老師們全都自然又不扭捏。

排洩是很正常的事,不應該被輕視、被限制、被嘲笑,否則只會讓孩子恐慌,無所適從,挫傷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心理學家說,好的幼稚教育,一定是貼近自然、身心的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能給孩子更多的自理能力和表達的勇氣;如果幼稚園的設施、氛圍和老師,能給孩子更多便利、隱私、輕鬆、自如。那孩子才能以本真、開放的情緒對待自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當有一天,我們的孩子能大聲地說出「我要大便」,教育才算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