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從上了幼稚園,就經常尿褲子,孩子放學回家,褲子總是濕的,剛開始我沒覺得不對勁,認為小孩子尿褲子很正常,慢慢孩子尿褲子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就發現異常了,一天孩子居然將粑粑都拉在了褲子上,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對待這個特殊情況,家長又該如何處理。
孩子在幼稚園“憋大便”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有報告稱, 80%到90%的孩子不願意在幼稚園大便。但吃喝拉撒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在幼稚園卻自己承受“憋大便”的痛苦呢,這要從以下幾個原因分析:
① 環境改變
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出現尿褲子、憋大便,可能是環境改變造成的情緒問題。
在家裡,孩子過的是“眾星捧月”的日子,父母的焦點都在他一個人身上。在幼稚園,老師面對那麼多的學生,不會特別在意哪一個孩子。這時,孩子可能就會想,“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並會因此感到失落。
而且,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習慣比較瞭解,也會關注到孩子是否有拉大便的信號,會問孩子是否要大便。
在幼稚園裡,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主動說的。可剛入園的他們不懂得如何和老師表達,自己有了想要去大便的想法卻不敢和老師說;或者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他們習慣了家裡的馬桶,不習慣幼稚園的蹲便器,於是就出現了“憋大便”的情況。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 “人類發展的八大階段”理論中提出:
2-4歲是孩子自主性和羞怯疑慮相對發展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慢慢明白,那些在“自己家”做的事,在“別人家”做會不好意思。因此,對於剛入園的孩子來說,也許,幼稚園就是他們潛意識裡的“別人家”。
② 心理壓力
很多孩子剛上幼稚園時,分離焦慮很嚴重,安全感不足——心情一焦慮,身體也會焦慮,就難免出現大便不順暢的問題。
也有的孩子看到老師在給別的小朋友擦屁屁時,表現出過不耐煩的語言和神情,他們也怕麻煩老師,甚至怕老師嫌棄自己,從而會控制自己的如廁行為。
在群裡,一個家長說自己的 女兒覺得大便很臭、特別髒,所以不想讓老師看到自己大便,只想讓老師看到一個美美的自己,所以她就憋大便,每次都是出了幼稚園就要立即解大便。
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德認為,寶寶拉大便的時候有快樂的感覺,所以每個寶寶都喜歡把大便拉出來。
然而,當孩子覺得在幼稚園如廁有心理壓力的時候,憋大便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③ 肛欲期
1.5~3歲的孩子,會進入了一個敏感期——肛欲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 通過憋大小便,體驗肛門、尿道括約肌收縮和放鬆帶來的生理快感。
佛洛德說: “孩子一旦進入了肛欲期,這個階段可能會持續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有些四歲的孩子,還會出現憋大小便的情況。
言寶三歲左右,在家裡也會出現“憋大便”的情況,即使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告訴他“大便需要提前說,不要等到來不及了”,可他仍會一臉天真地說:“我不想拉出來,因為那樣很舒服。”
後來,經一個兒科醫生的點撥,我才意識到言寶是處於肛欲期,所以他才會覺得憋大便“舒服”。
處在肛欲期的孩子,除了有“憋大便”帶來的快感,還有一種說拉就拉的情況。這是因為孩子肛門周圍的括約肌控制大便的能力比較差,當孩子感覺要拉大便時,卻在去廁所的過程中控制不住,就拉在了褲子裡。
父母只有在瞭解原因之後,才能對症去解決孩子“憋大便”的問題。
“憋大便”不僅對身體不好,比如導致便秘,也能折射出很多孩子的心理狀態。
所以,一旦孩子出現了這個行為,還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及時去解決問題。
① 積極的溝通
當發現孩子“憋大便”,或者把大便拉在褲子裡,父母不要去急於批評和指責孩子,而需要溫柔地告訴孩子:“沒有關係,媽媽給你換乾淨的褲子。”千萬不要大聲嚷嚷或者訓斥,企圖通過羞恥感來讓孩子改善這個問題,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在接納了孩子的行為之後,父母可以通過聊天的方式,讓孩子主動說出把大便拉在褲子裡的原因。
如果孩子在幼稚園“憋大便”,父母可以和老師進行詳細的溝通,找到孩子“憋大便”的原因,一起配合引導和教育孩子。
同時,要告訴孩子:
不是只有在家裡才可以大便,在幼稚園也可以,在幼稚園老師就是“媽媽”,會照顧你們吃飯、睡覺、上廁所,老師會幫你擦屁屁,不會嫌棄你,反而可能還會因為你不“憋大便”表揚你。
言寶班就有個每次一放學就急著找廁所的孩子。後來,媽媽和孩子認真溝通了一下,才得知孩子“憋大便”是因為害怕幼稚園廁所裡的蹲坑,擔心會掉下去。
於是,媽媽就拜託老師在他上廁所的時候拉著他,僅僅一次就消除了他這種“恐懼”。
② 把“拉大便”行為正常化
把大便拉在褲子裡,可能很多孩子都會經歷這個事。
一旦發生過一次,父母可能就會對孩子拉大便這個事很在意,擔心孩子會再把大便拉在褲子裡。於是,一旦發現孩子有拉大便的信號,父母會過度的關注和在意,著急忙慌地把孩子帶到衛生間。
父母的這種焦慮很容易讓孩子覺得拉大便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從而排斥大便,出現“憋大便”的行為。
有的父母在孩子如廁的時候,會和孩子開玩笑說:
“哎呀,臭臭真的好臭!”
雖然這只是一句玩笑話,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會想——大便這麼臭,爸爸媽媽肯定很討厭。這樣的心理也會導致孩子出現“憋大便”的行為。
所以,即使有時孩子被父母識破自己有拉大便的想法,也會謊稱自己不想大便。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書中寫道: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所有的話,並將其變成自己的觀念。”
所以,對於孩子的大便,父母應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態,也不要跟孩子開玩笑,要讓拉大便這個行為,就像生活中其它需求一樣自然和平常。
③ 訓練孩子如廁
研究表明,在孩子18個月左時,膀胱會出現感覺,這個時候,孩子就可以開始如廁訓練了——讓孩子提前告知父母,並去固定的地方大小便。一般如廁的習慣3-5個月就會形成。
訓練孩子如廁,讓孩子的大小便問題都在衛生間(對大空間不限制,幼稚園或商場都可以)解決,有助於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而且,在孩子無法獨立大便的時候,比如不會擦屁屁的時候,告知他們要尋求幫助,並讓孩子明白,這並不是一個可恥的行為,而是為了講究衛生。
孩子養成獨立如廁的習慣後,父母儘量給孩子穿鬆緊帶的褲子,方便孩子脫穿。因為穿的褲子不方便脫而無法正常如廁、“憋大便”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一個朋友給孩子穿衣服,特別時尚,卻忽略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孩子都好幾次因為褲子不方便脫,把大便拉在了褲子裡。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孩子的成長路上,可能會因一些不和諧的小插曲,讓他們有點難搞,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要先彎下腰、低下身,去擁抱一下自己的孩子,然後,再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去做。
當一個問題,父母不覺得是大問題的時候,孩子才會將它變成小問題。
父母輕鬆了,孩子也就輕鬆了。
▽ 另外,孩子不便秘,養成愛喝水的習慣也很重要哦。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