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最後7人 「新竹靖廬」熄燈
曾經專收大陸偷渡客的「新竹靖廬」昨天熄燈,周邊古蹟修復後,希望有機會能成為居民休憩空間。 更多 曾經專收大陸偷渡客的「新竹靖廬」,廿七年來見證台灣不同時期管理非法外來人口的歷史,昨天送走最後六名越南男子與一名大陸女子後,走入歷史。 靖廬是以前軍方管理收容大陸偷渡人民場所的代號;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長林宏恩說,「靖」有平定、平亂之意,台灣本島只有新竹與宜蘭有,金馬的大陸人民收容所稱為「東廬」、「西廬」,移民署雖在全台各地有小型臨時收容所,但每處容納約廿人,新竹靖廬規模最大,可容納一二○○人。 「新竹靖廬」正式名稱是內政部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新竹收容所,其現址原為日本時期的新竹神社、新竹警備分區指揮部,一九九一年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接收後成立大陸地區人民處理中心,移民署二○○七年接管後改為新竹收容所。 八○、九○年代大陸民眾「流行」偷渡到台灣賺錢,一名男子深信「台灣錢淹腳目」,鋌而走險來台五次,五進五出成為所內最高紀錄。因人滿為患,有時三節打電話回家要排隊二天,有人思鄉食不下嚥,收容所只好在每個房間都裝電話。 當年也有六四民運人士偷渡來台尋求政治庇護,有四人身分獲得證實,政府致贈每人新台幣一萬元治裝費、一千美元零用金。也有自稱情治人員來台投靠,但卻被警方識破。 後來以女性偷渡來台假結婚卻從事性交易為主,有些已有身孕,孩子就在台灣出生,收容所為此裝冷氣、提供麻油雞,媽媽、寶寶最多同時達廿多人,都靠女警指導餵奶、幫小孩洗澡;曾有一名孕婦半夜臨盆,戒護女警硬著頭皮在警車上接生,寶寶住院二個多月,醫藥費上百萬由政府埋單,被稱「百萬寶寶」。 移民署說,近年隨兩岸經濟環境改變,大陸偷渡客銳減,新竹收容所轉以收容、管理及遣送外籍非法來台人口為任務,收容人以印尼、越南及泰國等東南亞籍逾期居留或非法工作的失聯移工為主。 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表示,新竹收容所完成階段性任務,相關工作由下月啟用的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高雄收容所接續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