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臉色長大的孩子,缺乏自信的情況,你符合幾條?

  • 1、一直覺得,自己不重要。
  • 2、從來也不會向別人提要求。
  • 3、自己的事,機會從不麻煩別人。
  • 4、經常懷疑自己。
  • 5、待人很隨和,吃虧了也是沉默的忍受。
  • 6、被人誇和關注開始受寵若驚,然後焦慮,最後認為自己不配。
  • 7、怕失敗,所以不敢努力,經受不了太多打擊。

很多80後,都是在被打壓的教育環境中養大的,

父母都是“餓著肚子”長大的一代人,對孩子非常苛刻而不自覺。

記得小時候,打碎油瓶,父母都要打罵的。

現在,兒子不小心打翻牛奶,特別體諒他的感受。

不是故意的,怕的父母責怪,孩子需要的,

是如何避免打翻牛奶的技巧,而不是責怪打罵就能解決的。

從小到大,只要做錯事,就會被爸爸大吼大罵。

不小心摔碎一個碗,也會悄悄地打掃乾淨,

因為太害怕,後來做相同事情總是畏畏縮縮的,非常緊張。

—— 這是一個父母從小到大壓制、打壓的孩子的常規表現。

孩子犯錯了,父母不停打擊,壓制,從不寬容,從不鼓勵。

很多輔導孩子作業的父母,吼吼吼,讓孩子活在學業的恐怖中,

其實,成績對孩子的打擊,大大多於來自父母的恐嚇和奚落。

可是,做一個從容淡定的父母很難,機會沒有可能。

但是,孩子擔驚受怕的過日子,還有什麼幸福快樂可言呢?

做錯事就要被批評,成績考砸了就要被罵,闖禍了就要被打…

我們都在簡單、機械的養孩子。

打壓教育,說白了就是專制的養育模式,

是動物界父母普遍運用的方法。

所以,孩子氣的父母暈厥的時候,

想想,那裡出問題了,這是個純潔無暇的孩子。

養兒育女,每時每刻,父母需要遏制自己嚴苛的教養方式,

防止自己打壓孩子,傷孩子自尊和自信,

把孩子“臉皮都撕掉了”,孩子如何療傷?

01

孩子到底有多大的錯,讓父母大動干戈?

是吃飯的時候,掉了一桌的米粒,

是上學都要遲到了,磨蹭不動的樣子?

是外面犯了錯,不道歉的倔樣?

很多數不過來的錯誤,往往讓我們困惑,

好像也不是多大的事,只是當時在氣頭上,可是再不教,以後是不是就晚了?

父母又焦慮又急迫,“糾正”孩子行為的方式往往帶走攻擊性;

每次打罵完孩子,平靜下來,都開始後悔,

當時忙著教訓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好好聽孩子的解釋。

父母越來越擅長責備、否定孩子,沒注意到自己的行為,

對孩子而言:是恐嚇,是孤立,根本不是教育。

02

孩子不會揣摩成人的想法,很多時候,孩子缺少的不是責備和大道理,

而是父母打開心扉的勸說,幫助與指導。

很多孩子就像慢吞吞的蝸牛,父母需要使用

“二十一天習慣培養”規律,通過多次提醒,不停監督,

告訴孩子怎麼做,監督比懲罰本身,更重要。

父母對於模稜兩可的東西,說不清楚緣由,

還不如不說,因為毫無說服力。

父母對於指不清楚方向的東西,

只會讓孩子陷入迷茫,不由分說的責備更會讓孩子誤解。

03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溫和對待,“革命尚未成功”父母尚需努力;

孩子,都是好奇心很強,喜歡不斷探索世界,

不斷挑戰“父母極限”,孩子就是在不停打破規則,

觸動界線中,建立自己的規則和自律性。

犯錯和衝突,是正常現象,需要父母慢慢與孩子“磨煉”,

教孩子如何做“對”的事情,

簡單粗暴的禁止做“錯”情,

一般需要花很多時間,父母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耐心和忍耐力。

父母拒絕打罵、責怪、嘮叨和抱怨孩子,

父母需要簡單、明了的說出缺點,多強調優點,

給孩子創造寬鬆、愉悅的家庭氛圍,殘忍的責罵很“無用”。

來源:toutiao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別再給孩子灌輸這些「負面信息」了,真的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一個有趣的科學實驗:

科學家將梭子魚放入有很多小魚的水池,它如果餓了,只需張嘴就能吃到美味的食物。

然後,科學家用瓶子將它扣住。看到瓶子外的小魚,梭子魚一開始還努力沖撞,試圖吃到小魚,但是多次努力也沒有成功,它的努力次數來越少。最後將瓶子拿開,即使有小魚從它嘴邊游過,它也不願意做任何的嘗試。最後,梭子魚的結局就是:餓死了。

難道梭子魚沒有捉魚有本領麼?並不是,它只是被無數次的挫折摧毀了自信,對自己不會捕魚這件事深信不疑。

其實,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將梭子魚罩起來的“瓶子”,就是媽媽的負面情緒與語言。


一寶媽說:

我從小就被我媽罵不長腦子、笨、沒眼力勁,在她眼裡我什麼都做不好,就算做了也不會讓她滿意。

整天的無所事從,去親戚朋友家做客,手腳都不知往哪放才好。放在一旁的零食,我從來不敢拿著吃,就是其他人都吃我也不敢吃。除非有人遞給我,吃完就完了,想再吃也絕不敢拿,遇事都不知怎麼處理才好。

整個童年都是這麼過來的,甚至覺得自己就是笨,天生的笨。

現在,結婚成家有了兒子,我從來不會罵他笨之類的。真的,對一個孩子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你教育孩子的日常中,出現了以下這三種行為,為了孩子改了吧!

1、給孩子貼標簽

一次穿衣速度慢,不等於孩子生性愛磨蹭;一次的題目沒做出來,不等於孩子腦袋笨;一次的遇到熟人,沒有問好,更不代表孩子沒禮貌。

可多少次,媽媽武斷地給孩子貼上了標簽,什麼“笨”、“沒出息”、“磨磨蹭蹭”,孩子就是在這樣充滿負面語言和消極情緒的環境中成長的。有一天,孩子可能真的成為你口中描述的樣子。


2、盲目攀比

當了父母,孩子就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在一起比比誰家的孩子更優秀可以說是一種常態了,但這對孩子的成長卻很不利。

比較就會有高低,不管父母是謙虛還是真的不如別人家的小孩,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負面的暗示。父母口中比較的結論:什麼沒有別的小朋友有天賦,笨、懶散,不勤快,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比不上別的小朋友,甚至自暴自棄。


3、責備、批評

父母責備和批評孩子,最初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可明明是好的目的,為什麼後來得不到想到的結果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批評與指責如同用有毒的水去澆灌幼苗,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但這不代表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不能批評。一定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和方式,一定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和方式,一定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和方式。有話好好說,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改正甚至進步才是目的。

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批判性、打擊性的語言,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不敢嘗試。最終成為你口中那個“磨磨蹭蹭”“笨的”“沒出息”的孩子。


小結:父母做個積極正能量的人,遇事多些多些耐心,嘗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理解問題,這樣時間長了,你就能更好地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而不是惡語和打罵相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