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游學 2018-12-21 12:27:31

自從《不可思議的媽媽2》播出結束後,蔡少芬和兩個女兒湯包姐妹已經有一段時間沒露面了。前段時間,蔡少芬曬出了大女兒湯圓做飯的照片。

7歲的湯圓姐姐竟然做出一整桌菜,有菜有肉,賣相誘人,讓不少網友贊嘆,娘娘有福氣!也有人質疑,明星那麼有錢不都請保姆嗎?為什麼還讓孩子做飯?

一、蔡少芬:讓孩子吃苦,我覺得是對孩子最對的教育

看過蔡少芬和女兒們在節目上的表現,你會發現她很捨得讓女兒“吃苦”。

第一集出場,就看見湯圓姐姐變身大力士,兩只手各拎一隻箱子,主動提著自己和妹妹的行李。收拾好行李後,又接著幫忙支帳篷,全程滿臉陽光,沒有怨言,反而悠然自樂,連在場的沙溢都忍不住贊嘆!

有一次,蔡少芬和兩個女兒要去找一位住在山頂的爺爺,山路崎嶇,天氣悶熱,一個大人帶著兩個孩子,進度非常慢。

看到這裡本以為湯包姐妹肯定堅持不下去,沒想到她們三人是這樣走完全程的。她們欣賞沿途的花花草草,累了就撿一根樹枝慢慢走,不介意流汗,更不介意滿腳的泥濘。

蔡少芬還調侃兩個女兒,問她們累不累,開不開心,而湯包姐妹大聲回答“開心!”。旁人看來如此艱苦,在孩子眼裡竟然“很開心”!

一段相當“苦”的歷程,也是孩子們一次很棒的“韌性教育”。小時候能吃苦,相信長大後也會有從容面對生活的韌性。

在一段采訪中,蔡少芬大方透露自己為什麼捨得讓孩子“吃苦”的原因。

“一直以來,如果她們在學校讀書,我肯定看不到她們怎麼去決定和處理事情。最讓我開心的,是可以看見她們自己去做任務(指節目中的任務)。”

湯包姐妹都是很有責任感、很有主見的孩子,即使兩人有矛盾時,依舊顧及對方的感受,懂得姐妹之間的謙讓和愛。

有一次,姐妹倆都想坐水上自行車,可是節目組規定只可以坐一個小朋友。那怎麼辦呢?蔡少芬選擇讓她們商量。

包子妹妹決定讓給姐姐玩,因為她愛姐姐;湯圓姐姐也決定讓給妹妹,因為她是姐姐,而且她也很愛妹妹。

最後在媽媽的引導下,姐妹倆得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讓妹妹先玩。就這樣,一個在任何二胎家庭都極為棘手的問題,輕輕鬆鬆就解決了。

三一菌認為,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空間,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更主動思考、更願意主動擔起責任,鍛煉孩子的處理能力。

二、過分溺愛,23歲小伙餓死家中

反觀現在,很多父母都會選擇過度的保護自己的孩子。因為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小時候走過的彎路、吃過的虧、經歷的困難和迷惘,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一一經歷。

並且出於強烈的補償心理,想要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給他最多的愛和最好的物質條件,想盡己所能地教育和保護好他,給他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生。願望總是好的,實際的結果卻有可能會和願望相悖。

讓三一菌來給大家講一個可悲的故事吧:一個23歲小夥子,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居然活活餓死了 。

這是真事。這個小夥子,就是河南省羅山縣朱堂鄉的村民楊鎖。村民們說,楊鎖不是餓死的,是懶死的。

楊鎖有多懶?正值青春年華,卻不肯出去務工掙錢, 嫌上班太苦太累,寧肯整日乞討為生;

吃了一頓飽飯後就睡覺,有時能睡一兩天;村民送來的肉,他寧願讓肉腐臭,也不肯動手做飯;連吃飯都懶得吃,除非餓到極點,他再出門討飯;從不洗衣服,衣服穿得太髒了就扔掉。後來沒有衣服換洗,就整天穿著那一身髒衣服;天冷的時候,楊鎖連大便都懶得出門,方便後在堂屋地下刨個坑用土一蓋就完事了......

知情人都說,楊鎖的懶是父母嬌慣所致。其實楊鎖從小聰明伶俐,父母對他非常寵愛。楊鎖小時跟隨父母出門,父母不是抱著就是背著,楊鎖8歲了,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捨不得讓他走路。

父母怕孩子累著,從小到大未讓楊鎖做過任何家務。父親因為肝病去世後,母親仍然對他寵愛有加,依然捨不得讓他幹活。

因為吃不了學校的苦,楊鎖初中未讀完就退學在家,退學後的楊鎖整天無所事事,在家吃了睡睡了吃,身體有病的母親不但承擔家裡全部農活和家務,回來還要服侍兒子。楊鎖並不體恤母親的不易,不僅不幫母親幹活,有時還會打罵母親。

楊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五年之後的一個雪天,懶惰成性的楊鎖活活餓死在家中。

楊鎖的悲劇引人深思: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溺愛,使楊鎖懶惰成性,整天沉溺於舒適安逸的生活之中,逐漸喪失了生活的能力。失去了父母後,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楊鎖就因為獨立生活能力的喪失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因此,三一菌認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讓孩子學會吃苦

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試錯

很多父母說,我們成年人正因為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以才要告訴孩子,盡可能讓他少受罪、少碰壁。

這種以保護孩子為出發點的觀點當然是沒問題的,但父母們大大地忽略了一個事實:

一個兒童的心智發育與發展,一定是在他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以行為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的,而不是由別人通過語言教育來達成的——試錯,是孩子行為實踐的核心內容。

三一菌認為,就像沒有哭過的人,不知道什麼是難過,沒有笑過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是快樂。孩子不犯錯,就分不清對錯,也無法形成經驗儲存在自己的記憶系統中。

父母以孩子不懂、沒有經驗為由,替代孩子去實踐他們的生活,就等於是把孩子的行為自主權給剝奪了,這恰恰妨礙了孩子的自由生長,孩子的成長中,也會產生諸多問題。

四、適當放手,才能讓孩子得到成長

越害怕孩子犯錯,越保護孩子,孩子的自主性越容易受到抑制,成長的動力也越容易受到破壞。想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適度的教育,三一菌覺得父母應當持這樣的態度:

1.警惕親子關系中的“投射心理”

很多父母不會區分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容易把自己的感受,等同於孩子的感受。

當你感覺孩子做一件事情有可能會有不好的後果的時候,你讓孩子不要這樣做,是帶有自己的負面的焦慮情緒的。但孩子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他並不知道做這個事情的感受和體驗是什麼,他僅僅只是記得你讓他不要做,於是他就暫時不做。只是,他並沒有你有過的感受,這就會造成孩子成長中的困擾。

就像告誡孩子不要早戀一樣,孩子聽話,就不敢去談戀愛,但是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很難自行去處理對異性的好奇,以及和異性交往尺度的把握。

孩子有自己的認知和感受,父母要避免給孩子探索自己的過程造成阻力,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2. 及時肯定孩子的能力

父母有時會有自大的心理,主要是沒有把孩子當成親子關系中平等的一方,會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是對的。只要父母把事情絕對化地分為對錯兩個部分,自己是對的,那麼孩子就“被迫”會處在“錯誤”的位置上。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孩子是沒有這些僵化的對錯觀的,需要反思是的成年人,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孩子非常需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感知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什麼是對成長有利的,什麼是對長不利的。

三一菌建議,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犯錯,捨得讓他吃一些苦,從挫折中得到切身體會,肯定他實踐的能力,而不是害怕他跌倒,給他營造一個看似安全的真空環境。

放手讓孩子嘗試他想要去做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失敗了,也要協助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要比無節制地保護他,不允許他犯錯要好得多。

只有在挫折中成長,才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能力上的更新和自我認同。人隨著成長而慢慢成熟,父母才能真正地對孩子感到放心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