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孩子不願意和別人說話,
和別人打招呼的時候非常的拘謹害羞,
在公眾場合也不太敢去表現,更不會主動去交朋友。
提起孩子這個樣子,就有些發愁:孩子社交能力差,應該怎麼辦?
對於社交能力有多重要,相信不用多說,
父母們肯定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深有體會。
現在,很多的爸爸媽媽們也會很注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畢竟這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
當然,在培養孩子社交能力之前,
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社交能力差?
1、父母的控制過重
這裡說的控製過重是心理方面的控製過重,
有些家長比較強勢,當孩子表現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時
或者是表達自己的不滿時,家長會限制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比如說:“你不要和我說這些、你還要找什麼理由......”
等等這些,甚至有的父母根本不會理會孩子的辯解,
而這樣心理上的“威壓”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不會用理性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觀點。
2、缺乏對外的安全感
有的父母什麼都會替孩子考慮地非常好,
對孩子保護過度,而孩子在父母這種“周全”的計劃中
漸漸地喪失了培養自己獨自決斷的能力,
就會變得唯唯諾諾,缺乏自主性。
還有些孩子缺乏家庭的溫暖,養成了孤僻的性格,就更不願意和別人說話了。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呢?
1、鼓勵孩子走出去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得讓孩子走出去。
孩子在同別的小夥伴們玩耍的時候,會逐漸學會交朋友,
並能夠嘗試著學會信任他人、尊重他人,
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培養自己樂於助人等的、有助於人際交往的優秀品質。
2、不隨便打斷孩子的話,尊重孩子
給孩子一個真正平等意義上的溝通,
能讓孩子明白溝通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
比如說在和孩子談話的時候,能注意傾聽,
不隨便打斷孩子的話,
同時也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來供孩子參考。
尊重孩子,不光尊重孩子的話語權,
還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要注意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
3、豐富孩子的詞彙量和見識
社交能力更多地體現在溝通能力,而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溝通能力,
豐富孩子的詞彙量和見識必不可少。
讓孩子有更多的詞彙量,方法之一就是閱讀。
培養孩子愛好閱讀的習慣,能讓孩子在閱讀中豐富自己,
在閱讀中懂得更多的自己沒有了解到或者是看到的東西,
豐富自己的詞彙量;在平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和社會,
這些見識可以豐富孩子語言系統,
為孩子語言表達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素材,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說見過世面的孩子更容易表達自己,更自信。
4、鍛煉孩子的講話能力
這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
對不善於發表意見的孩子,父母們要先分析原因,
有的可能是害羞,有的可能是缺乏主見,然後再有針對性的訓練孩子。
如果孩子是因為害羞,可以嘗試著讓他先在家中親人面前多談,
然後在幾個好朋友面前發表意見,
最後在大庭廣眾面前大方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是缺乏主見,爸爸媽媽們就要思考自己的態度,
是否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孩子?
5、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規則
在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
懂禮貌、會合作、會分享、守規則的孩子往往更受同伴歡迎。
因為這些是孩子尊重他人的體現,
在交往過程中只有你先尊重他人,他人才會更尊重你。
所以,對於這一個方面父母們要幫孩子建立下面的意識:
多考慮小夥伴的意見和建議;當彼此觀點不一致時,要相互商量;
在遊戲中要遵守規則,輸了不能耍賴;
想和別人一塊兒玩時,要先有禮貌地提出要求;
尊重夥伴,別人講話或提建議時,
要集中精力聽,理解別人的意思,不隨便插嘴打斷別人......
6、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寬以待人
懂得欣賞他人、寬容對待他人是孩子悅納他人的前提,
悅納他人不光能讓自己收穫更多的朋友,
還能夠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認同合作共贏。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你還在利用「恐嚇」教育孩子嗎?恐嚇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作為家長,我們面對孩子的淘氣、闖禍、不聽話是往往會抓狂。每當我們抓狂的時候,育兒知識會完全從我們的腦海中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家長憤怒的表情和惡毒的語言。
可是,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父母們是否考慮過? 你還在利用“恐嚇”教育孩子嗎?嚇唬孩子,孩子真的會被嚇壞!
“寶寶今晚還和爺爺奶奶睡好不好?”小傢伙頭搖的像個撥浪鼓。“那你和誰睡啊?”“媽媽!媽媽!”她斬釘截鐵地答道。
前幾天因為一些事和家裡人鬧彆扭,加上一直想給孩子斷夜奶,一氣之下晚上我就把孩子“丟”給了爺爺奶奶。
那一夜,我是輾轉反側、心緒不寧,要知道這孩子自打出生晚上可就沒離過我。據爺爺奶奶第二天反應,小傢伙睡得乖,夜裡醒了幾次要媽媽,他們安撫了幾句也就睡了。
次日午睡,小傢伙一直要把頭埋在被窩裡才肯睡,我一掀被子她就恐懼地尖叫,雙手執意拽被子蒙頭,雙腿繃直,呼吸急促。就這樣,前半個小時的淺睡眠都在蒙著被子一頭汗中度過。
晚上,我和往日一樣先上樓整理房間,她在樓下玩的不安心,一直纏著爸爸,寸步不離要抱抱,然後指著樓梯的方向,示意她要上樓,爺爺奶奶故意逗她,還讓她晚上和他們睡,她立馬哭了,嘴上一直念叨:“媽媽,媽媽,媽媽......”
那一夜,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讓她再也不願和爺爺奶奶睡覺。
“這孩子好帶啊,夜裡醒來要你,我們就說外面黑有妖怪,她嚇得趕緊鑽到被窩一會就睡著了!”奶奶送水果到我們房間玩笑說道。
難怪!終於找到了原因!15個月大的她是被奶奶口中的“妖怪”嚇壞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時,都會選擇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乖乖就範。“再不吃飯員警就要來抓你啦!”、“再不睡覺妖怪就要來吃你了!”、“你這樣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這種方式看似立竿見影,可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恐嚇”教育的弊端。
1、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
年幼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他們分不清現實和虛幻,會把家長的恐嚇信以為真,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人,甚至對某些事物產生心理障礙。
2、增加幼兒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恐嚇會讓孩子的神經中樞受到強烈刺激,會讓恐懼情緒滯留,影響兒童的內分泌,從而可導致幼兒發育減緩,還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出現語言障礙,甚至會讓孩子焦慮緊張、誘發心理疾病。
3、容易形成幼兒膽小、軟弱,做事優柔寡斷,自尊心低等性格,不利於勇敢堅強性格的培養。
4、形成錯誤認識
家長隨口的“妖怪抓你”,不講科學、不合情理,會給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
5、損害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產生記仇心理,影響親子關係。孩子在長大後會意識到這種虛擬的傷害,難免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事實上,孩子先天恐懼的東西很少,很多都是後天習得。而孩子們心中的恐懼,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大人貪圖省事而嚇唬孩子,讓孩子立即聽話而導致的後果。
如果不幸你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教育方式該怎麼辦呢?
1、細心觀察、耐心陪伴,幫助孩子驅除內心的恐懼感。
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麼,設法從心理上去消除他們的恐懼感,克服緊張情緒。比如,我們家孩子這幾天蒙著被子睡覺,我就會在睡前和她聊天。
當我說到“妖怪”時,她立馬就要蒙被子,我就會和她說“桐桐,你學大老虎叫!”,小傢伙立馬興奮地模仿老虎吼起來。
然後我會接著說“哎呀,妖怪最害怕大老虎啦!老虎是森林之王,所有的小動物都得聽它的!”,“桐桐,你來保護媽媽好不好?媽媽害怕妖怪!”。
小傢伙連續學著老虎吼,非常自豪地用雙手抱著我,玩一會累了就非常安靜可愛地睡覺了。通過這種轉移注意力法和慢慢引導。法讓孩子淡化恐懼。
2、理解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針對性處理才能解決問題。
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就能知道,其實孩子很多“不聽話”的背後,並沒有隱藏著一個不乖的壞小孩,而是可能他們對很多事物的理解,和我們成人不一樣。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多用鼓勵和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用孩子能聽明白的話和他們交流,我們才能真正讓孩子聽話。
3、父母要學會控制自我情緒,“恐嚇”性質的話,不要輕易說出口。
因為“恐嚇”帶來的負面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和溫言細語的孩子,會幸福滿滿,為人溫和寬容,幸福感強。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如果你愛孩子,就別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