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每當需要自己表達的時候,
總是搜索枯腸也說不出話來?
就算要說點什麼,表達的觀點往往只是非常簡單,
而很少有深入地論述和說明呢?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
我們每分每秒所接收到的信息量十分龐大且蕪雜。
拿起手機,我們就能夠看到這些信息。
我們的很多時間,都有意無意用在接受這些信息上面。
但為什麼,很多人的表達能力,卻沒有得到增進,卻反而退步了。
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開始慢慢退化?
給自己做一個小測試,現在讓你針對一個題目發表自己的看法,
你能夠說出多少內容?
例如:
碎片化學習,如何剝奪你深度思考的能力?
碎片化學習,如何解決你對知識的焦慮感?
看到這兩個題目,你可不可以針對它們發表一千字以上的意見呢?
一個是否定性質的題目,要讓你論證碎片化學習的壞處;
一個是肯定性質的題目,要你論證碎片化學習的好處。
如果你無法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論證它們,
對這些題目並沒有多少內容可以講述,
那就可以說明,你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真正的深度思考能力,就是把你看過的書,
聽過的話,走過的路,而由此咀嚼出來的你對外界所持有的思想。
這些思想你有自己支撐的理由,
你知道怎麼找到相關的例證去證明你這些看法;
同時你也知道自己這些看法的局限性和適應性,
而非固執己見地認為自己所說的就是全部正確,不可非議。
這就是批判性思維。
既然如此,為什麼你看了這麼多信息,
接受了這麼多的輸入,卻無法形成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呢?
為什麼你看了這麼多文章都沒用?
任何的輸入,都經過自己的咀嚼,才能得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現在我們每一天都接收大量有用沒用的信息,
很多時候網上的一些資訊,直接向你灌輸它們得出的觀點,
往往是非常簡單粗暴。
當我們的大腦無形中被作者行文的流暢性和表達的爽快性吸引住,
我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些文章的觀點。
一旦文章調動起我們的感受系統,
讓我們接受了它們,我們就再也沒必要開動腦筋思考。
最後只剩下“說得好”,“就是這樣”,
“太有道理”這些片面的感覺,
至於得出這些感覺背後的邏輯推論,卻被放在了一邊。
這就是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文章,我們好像學到了很多東西,
其實回想一下,我們什麼都沒有掌握的原因。
大概只記得自己是認同這篇文章留給我們的感覺,
卻為什麼認同,它闡述的道理好在哪裡,
不好在哪裡,我們說不出個所以然。
現在網上會有很多文章,它們會告訴你一些步驟,
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才會得到那個結果,
但那些沒有告訴你的步驟呢?你有想出來嗎?
我想你肯定很少去思考過。
當你無法把接收的這些信息經過自己腦袋的咀嚼,
而由此形成自己的看法,那無論你每天多麼努力的去看推文,
去學習文章的知識,去解決自己無知的焦慮感,
你最後還是不會養成深度的表達能力。
看書“有得著”的顯著特徵,就是你合上書本,
隨便拿起書中的觀點論述,你都可以侃侃而談。
你不但能夠用書中的例子印證自己這個看法,
還能夠透過自己現實生活當中的例子,去說明這個觀點。
如果你無法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看法,
你的表達能力,就無法得到顯著的提高。
所以看多少書並不是目的,你用什麼方法看才是。
那到底要怎麼看,才能鍛煉出自己的深度思考,
從而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呢?
如何把知識轉化為意見
想要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無論你閱讀什麼樣的內容,
你都必須要有一種審視的態度,就是把自己當成是“ 審稿人 ”。
首先,你要懂得識別書中的內容是“事情”還是“思想”。
事情,可以是事實,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案例、實驗等等;
思想,就是觀點,結論,看法,評價等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小明今天去了小東的家回來,心情很不好,他覺得人生就是一種折騰。
這個例子,前半句就是發生的事,後半句就是表達的思想。
看到這句話,你依然不明所以,因為這句話缺少了把兩者聯繫起來的邏輯結構。
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需要加個為什麼,
對方就會告訴我們具體的原因,
但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多時候需要自己去尋找這個邏輯關係。
有些文章,只是描寫事情,並沒有輸出觀點,
這時你就要發掘其中的思想,好像魯迅文章,就是屬於這一類。
我們各種分析,就是要找出作者背後要表達的主旨,
儘管可能找出來的不一定符合作者本人的想法。
而有些文章,只是講述觀點,很少附上具體案例說明,
這時我們就要思考,自己周遭到底存不存在可以印證這個觀點的事實。
當事情和思想你都找出來了,這時你就要讓兩者建立邏輯關係,
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兩者的論證,是否合理?
2.你能否找到文章以外的例證?
3.這個觀點是否具有普遍性?
例如,鍛煉口才對於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
很明顯,這是一個觀點,也是一個結論。
但直接接受它,是無益於我們的深度思考的。
這時,你就要把漏掉的“事情”補充回來。
想一想,在你的現實生活當中,
有沒有具體的實例,可以證明到這個觀點。
如,小丁以前是一個笨嘴笨舌的男生,
後來參加主動演講訓練班,鍛煉自己的口才。
一年之後,他被舉薦成為辯論社團的辯手,代表學校參加辯論賽,還贏得第一名。
現在他的工作是營銷經理,年薪幾十萬,
經常跟老闆談生意,生活如意,口才真的幫了他很多。
所以,好的口才,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
如果你找到這樣的具體的實例,你就要想一想,讓小丁生活變好的原因,
有多大程度是跟鍛煉口才有關係的,
也就是這個結論跟事情的之間邏輯關係,是否合理。
為了印證這個結論合理性,你可以從書中尋找案例,
或者做實驗調查,甚至直接找當事人去詢問。
假如小丁的回答是“鍛煉口才真的幫助我很多”,
說明你這個“好的口才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的觀點,在小丁身上是合理存在的。
那,這個觀點具有普遍性嗎?
普遍性,就是普遍合理。
這個問題的作用,就是讓你思考觀點的正反面。
一個觀點,不可能全部都落實應用,肯定有例外的地方。
假如這個觀點具備普遍性,也就能從另一方面說明相反觀點所佔據的比例。
例如你從各種歷史人物的評價或不同人物的講述當中,
都發現了口才好會給生活提供很大的幫助一普遍的現象,
那就證明,鍛煉好口才,真的會讓生活變好。
相反,口才不好就會影響生活變好這個觀點的例證,也肯定存在。
否則別人很容易拿個案去反駁你的結論,
說誰誰誰口才不好,還不是一樣會成功?
畢竟普遍性是可以證明觀點的可行程度高,而個案則證明觀點可行程度低。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各個方面都要想到。
這一連串的思考,就是積累意見的過程。
一本書裡面,通常會有一個大的觀點,
為了說明這個大的觀點,整本書會有很多小觀點來輔助證明。
當你遇到每個小觀點,都按照這種模式去咀嚼,
最後這個思考過程完成之後,
你自然就會有話可說,懂得對一些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管這個看法是正確還是不正確,你也有相應的內容去證明,而非泛泛之談。
在這個基礎上,你就可以培養出自己的表達能力了!
如何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閱讀的時候,保持審視性的思考,需要我們主動出擊。
只要主動思考,我們才能夠咀嚼觀點,消化觀點,最後講述觀點。
那怎麼運用習得的觀點武裝我們的表達能力呢?
1,主動複述
既然書本上的內容,大多數是由“事情”和“思想”組成,
那麼把事情記下來,這就積累了一個案例;
而思考觀點,就是形成自己看法。
想要把這兩點混合起來作為自己表達的武器,複述就是最好的方法。
當你看完一篇文章,找出“事情”和“思想”的地方,
經過我上面教導的方法思考一番之後,再用自己的語言圍繞這個觀點複述出來。
由於復述事情就好像講故事,而復述觀點就好像在表達自己的意見,
所以多做這樣的練習,你的表達能力自然能夠提高。
2,自我反駁
正如我在前文所說,一個觀點,肯定有正面和反面的證明。
當你按照書中的論述,複述出它們的觀點,這時你就要從相反的方向去辯駁這個觀點。
而這個相反的觀點,也必須是經過你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
既然書中教導你“鍛煉口才可以幫助生活變好”,
你就要自己思考出“不鍛煉口才,也可以讓生活變好”,
然後你尋找相應的例證去證明這個說法。
經常做這個自我反駁的練習,
你的思維就會越來越清晰,語言表達力也會越來越強。
3,思考關聯邏輯
很多知識,其實是相通的,
只是表述的側重點不同,從而導致名稱不同而已。
例如經濟學上的滾雪球效應和哲學上的滑坡謬論,
在表達上都是從上往下伸展的一種姿態,
只是前者用來描述“錢滾錢”的資源積累,
後者就是用來形容我們對某個想法過分嚴重化的傾向。
當你能夠把A知識和B知識搭建起相聯的邏輯關係,
懂得如何類比知識,你就會知道一些觀點,
到底可以發散應用到哪個地方,應用到哪些方面。
這樣做,可以鍛煉你的聯想能力,這是別人給你拋出一個話題,
你對那方面沒有相關的知識,也你可以聯想類比出一個看似有道理的答案。
例如別人問你,你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有什麼看法?
如果你不是學習經濟的,但礙於情面又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
時你就可以通過類比,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如:
現在的經濟形勢,就好像愛情那樣。
我們都渴望可以找到廝守終生的愛人,就算熾熱激烈的感情,
慢慢歸於平淡,也依然不離不棄。
很可惜,現實永遠沒有那麼完美。
當我們的愛情歸於平淡之後,痛苦就來了。
目前經濟帶給我們的感受也是如此。
這就是透過類比聯想邏輯得來的表達能力了。
你只講述了“事情”,至於這個事情帶出的是什麼觀點,你自己知道就好。
如果你覺得只講述“事情”不太好,
那麼就按照我前文所說的那樣,在你吸收某些資訊的時候,
對這些資訊進行自己思考的咀嚼,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觀念,
那麼當別人問到這相關的問題時,你也不怕無話可說了。
也就是說,積累,從來都是培養深度思考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步驟。
就看你能不能一直堅持而已。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感知心靈,思考人生!
感知心靈,思考人生
人生需要不斷思考、不斷反省、不斷總結、不斷提高。雖然有些事情受人們認識水平和閱歷所限,一時不可能看得很清楚、很準確,甚至會出現錯誤,對此,如果人們不去思考和悔改,而是有意逃避現實、刻意妄為、簡單問題複雜化,都會將美麗人生蒙上陰影。其實,世界並不復雜,複雜的只是人心。你簡單,你的世界就簡單;你的想法錯誤,你的結果就很難正確;一個人正確了,他的世界也就正確了。
1、有些人。
人都是生命長河中的過客,不同的是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表演的時間有長有短,每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留下的痕蹟有深有淺。有的人千裡迢迢為你而來;有的人楚楚動人為你而生;有的人為你痴,為你狂,為你等待,為你歌唱。漫漫人生路,總會遇到同行之人;滾滾紅塵裡,終會結識有緣知己。因天遙地遠,雖無法相見,但心靈相通;雖無緣牽手,卻不曾分開。慢慢地,一份思念開花,是那麼美好;一份情感結果,是那樣珍貴。相知的人彼此走進了對方的心靈,相愛的人彼此住進了對方的心城。心有靈犀,唯有你懂。於是,她是你心中的最美,你是她一生的追隨;她是你手中的花朵,你是她心靈的寄託;她是你生命的唯一,你是她夢中的相依。
2、有些事。
人和事是分不開的。不想事、不做事的人是不存在的。有些事你要大膽去做;有些事需要你巧妙去做;有些事需要你立即去做;有些事則需要“三思而後行”,正所謂“好事不在忙中求”,甚至有些事來個“時間差”,“拖延”一下去做會更好;有些事需要實做;有些事可以虛做。有些事做了不必說,有些事說了不必做。有些事是做給別人看的,有些事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過,切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事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責任。
3、有些話。
是人都要講話,聾啞人也有手語。會說話的人想著說,不會說話的人搶著說。有些話不能說,話不投機,言多必失。有些話不說不行,職責所在,非說不可,但要講策略、懂技巧。“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一句話說不好能招殺身之禍,一句話言之有理也能治病救人。說話要注重場合、講究方式,忌信口開河,胡言亂語。要少說廢話、不說空話、忌說大話、慎說實話、看人說話。有些話不說,保持沉默,別人也不會把你當啞巴。
4、有些情。
情有多種,有人情、親情、友情、愛情。情要分出輕重,不得隨意恣情。人長期相處,一來二往,彼此熟悉,增進友誼,甚至日久生情;男女一隅,相處久了,眉來眼去,彼此傾慕,難免會碰擦出愛情的火花。有些情不能放任自流,有些愛不能隨處播撒;真情需要節約,愛情需要培植。有些情是人情,即人之常情,也是一種平常之情。親情則是親人之間的血緣之情、關懷照顧之情;友情是朋友、同學、同事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純潔感情;愛情是戀人之間產生的一種美麗纏綿、依依不捨之情。有些情需要割捨,有些情需要珍惜。有些情淡雅而珍貴,要精心去呵護,有些情濃郁而芳香,需用心去書寫。
5、有些愛。
愛是生物界的一種特有的情感。父母的疼愛是善良的,但過分的溺愛卻是病態的;情人的愛戀是美麗的,但變態的愛情卻是醜陋的;朋友的關愛是高尚的,但心存私慾、唯利是圖卻是畸形的。有些愛需要大膽表白,有些愛只需沉默不語;有些愛需要銘記在心,好好品味,有些愛還得忍痛割捨,慢慢淡忘;有些愛註定美麗繽紛,燦爛人生,有些愛卻難免誤會重重,彼此傷痛。人人都需要愛,愛是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愛是一種美好的感覺,被愛是一種幸福的享受。只有兩顆心靈在酸甜苦辣的人生中不離不棄,攜手並肩,相互澆灌和滋潤彼此愛的心田,才是可貴的真情,美麗的真愛。
6、有些恨。
有愛就有恨。作為情感語言,愛是積極的,恨是消極的。愛是一種開心的事,恨是一種悲傷的情緒。愛和恨有時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愛在不經意間,可以變成恨。但由恨轉化為愛,則是難上加難。恨是毒瘤,是雜草,是荊棘;愛是陽光,是鮮花,是美酒。有些恨你不必記在心上。恨別人或拿別人生氣實質上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若有深仇大恨,有的人還會伺機尋求報復。其實,公理自在人心,冤冤相報何時了。天天處在恨的痛苦之中,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豈不悲哀!不妨豁達一些、大度一點,忘記新仇舊恨,將愛裝滿心中。原諒別人的錯誤就是給別人改正錯誤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仇恨和誤會,化干戈為玉帛,由對立變為合作,由敵人變為朋友,才能找到更好的成長空間和更多成功的機會。胸懷大愛,忘記怨恨,讓世界充滿愛和希望,讓仇恨永遠消失和遺忘。這樣生活才會越來越陽光,生命才會越來越輝煌。
7、有些歡樂。
歡樂與大家分享,就會歡樂一片;憂傷與朋友訴說,心情就會平靜自然。人人都嚮往歡樂、追求歡樂、享受歡樂,幸福的人生離不開快樂的生活。但有些歡樂應分時間、分場合。看到別人痛苦,你卻歡樂,難免幸災樂禍,不懷好意。“人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人要有同情憐憫之心,把歡樂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人,無異於在別人傷口上撒鹽,是不道德的。歡樂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歡樂經常與笑聲聯繫在一起,歡樂時,臉上常常露出笑容,在行為或體態上,有時難免表現誇張,手舞足蹈,笑逐顏開。但不要過度歡樂,以致於忘乎所以、樂極生悲。因此,歡樂要有節制,不可歡樂無度。切記:人生中,笑到最後的才是大贏家。
8、有些痛苦。
誰都不希望痛苦,然而痛苦卻是一種憂傷而美麗的智慧。“吃一塹,長一智。”人們從痛苦中明白了很多道理,學到了許多知識。“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痛苦的磨練,就不知道幸福的寶貴,也不會珍惜幸福的生活。因此,有些痛苦應該坦然面對,欣然接受,不要埋怨,不要退縮。否極泰來,黑暗過後就是黎明。要知道,世界上有兩樣最珍貴的財富,一是吃苦,二是吃虧。雖然我們來到世上不是為了吃苦受罪,但是,學會了吃苦,就會苦盡甘來,就會倍加珍惜生活,珍惜自己、親人和朋友;雖然我們的人生也不希望吃虧,但是,吃虧是福,破財免災,有捨有得。這是大智慧,不懂得吃苦,不甘願吃虧的人,最終只會苦得更久,虧得更多。
9、有些緣分。
有些緣分是那麼神秘,也是那麼美麗。神秘得讓人說不清,美麗得讓人難以忘懷。緣分是一種美麗的邂逅,緣分是一種心靈的牽手。緣分不一定是永久的,經常來來去去,若隱若現,飄忽不定。因此,緣分來時需要珍惜、需要維護;緣分去時,也不必過於痛苦,就讓它隨風飄去。因為,一切皆有定數。珍惜該珍惜的、擁有該擁有的、捨去該捨去的、忘記該忘記的。一切隨緣,一切順其自然,無須過於執著,不必刻意強求,這樣緣來緣往,源源不斷。
10、有些誤會。
誤會其實就是美麗的錯誤。放大誤會就是大錯誤,縮小誤會就是小錯誤。出現誤會要及時溝通,消除誤會。要心胸開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糾正自己的錯誤,原諒他人的過錯。求同存異,不嫉賢妒能,不小肚雞腸,以寬大胸懷容人,以寬容心態做事。不斷消除隔閡,清除誤會,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會更加融洽、更加友善、更加美好!總之,人在世上,應隨性隨緣,隨遇而安,不盲從,不妄為,努力讓人生更加美好,讓生活更加幸福,讓世界更加真誠,讓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