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櫻桃小丸子》帶給我們的記憶中,家人就是吵鬧又有愛的。
工作後,房租更是一下佔了薪資的50%,
還有雜七雜八的花銷
跟爸媽一起住就可以消費保級了,
不但免去了每個季度交房租的痛苦,出門偶爾還有人接送,
無論在家做飯,還是去外面下館子,
都能花更少的錢,嘗更多的菜了。
大家好,我是讀者阿準,
男,25歲,未婚,有貓,與父母同住。
說實話要放在幾年前,我也根本無法想像,自己工作了,
還每天回父母家吃飯、洗澡、睡覺,第二天再出門上班的場景。
這種生活,和毫無自由可言的高中生有什麼不同?
學生時代對職場生活的想像是這樣的:
西裝革履的我站在大城市裡造型最為詭譎的soho樓下,
用在9年義務教育和海外實地操練過的英語和同事暢聊。
Samantha路過的時候遞給我一杯咖啡,
順帶通知我明天凌晨要去巴黎出差的“悲慘”消息……
黃金單身漢該擁有漫無邊界的可能性,孤獨且帥氣。
但他絕不可能回到父母的身邊工作、生活,
接受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生活,
因為這樣實在一點都不酷,
甚至可能一輩子連漂亮的Samantha都不會碰到幾個。
可不曾想,就在半年前,我卻一人一貓,
“落魄”地逃離了北方的大城市,搬回父母所在的南方小城。
當然,這裡每天都有地鐵直達隔壁的一線城市,
通勤時間一小時左右,比在北方那座巨無霸城市上班還方便些。
小時候放學回家是最開心的事,長大呢?圖/維基百科
回家的真相只有一個:錢
我曾藉著出省念大學的機會,嚐到了自由的滋味。
不用在買零食或打遊戲的時候看人臉色的確很爽,
但同時獲得自由的還有金錢流水和不斷上升的體重。
工作後,房租更是一下佔了工資的50%,
雜七雜八的花銷加起來,每個月也就還剩幾百塊逛優衣庫,
才發現果然光鮮亮麗的成年人只活在朋友圈裡。
終於,對大城市的愛也來到了七年之癢。
老友見面,都在說:
“我準備去上海了,那邊離家近點,儂呢?”
“我準備先出國,念完回來再看看。”
幾頓散場飯吃過,大城市裡的熟人就沒剩幾個了。
誰都有可能成為“不幸”逃離的一人。
回家吧?我也在想。
辭職、找下家、搬家的事情進行得太過順利,
轉眼我就帶著一隻被世界之大嚇尿的家貓,
回到了自己生活過18年的二線城市。
從最世俗的角度來看,回家無疑是實現財富正增長的正確選項。
人類從原始部落,發展至今日以兩人、三人家庭為單位的生活方式,
也順帶改變了許多商品、服務,甚至整個社會的運轉模式。
這個世界對家是善意的,對回歸家庭的年輕人也是如此。
他們被免去了每個季度交房租的痛苦,
出門偶爾還有人接送,無論在家做飯,
還是去外面下館子,都能花更少的錢,嘗更多的菜了。
回家意味著不用蝸居。
在生活基本的吃和住上省了成本,
和父母同住的年輕人還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
父母那代人在相對落後的成長環境中,養成了節儉的美德,
而他們在家庭中的“爸權”也逼得年輕人
不得不在衝動消費之前再三思考:
這個買回家有沒有地方藏起來?
如果不能藏,那我又有多大可能說服對方?
如果不能說服,那我不買了行不行?
有人說,與父母同住是生活質量在下降。
不,這是年輕人在逐漸學會成年人世界的智慧與隱忍。
再沒有比父母更合適的室友了
在外打拚的人,可能都把回家生活當成了保底選項,
就像那些懷抱現女友,還天天想著拿前女友當備胎的“渣男”。
但既然選擇了回家與父母“同居”,
而不是寄居,那就應該守好“合租”的原則。
在適當的時候付款承擔家用,在需要出力的時候參與家庭大掃除,
這都是合租人該盡的禮儀。
長年離家太過遙遠的年輕人,每年都必須利用一切機會回家,
這也意味著國慶、春節都沒有了自己的時間。
年輕人恐懼過年,不還是因為在一年的工作到頭後,
還要回家天天應付“領導”。
我家也是這樣,每年都是在想念中和和氣氣地團聚,
又在“看到你就煩”的埋怨裡吵吵鬧鬧地告別。
電視上的父母是比較容易激動。
但如果將這些“親情債”分攤到
日日夜夜的陪伴中一點點地償還,那就不一樣了。
每天都在爸媽眼前認真工作,努力賺錢,
積極向善的“好孩子”,才能理直氣壯地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去擼貓、打遊戲、環遊世界。
反過來,面對一個無可挑剔的“好室友”,
即便是脾氣再壞的父母,也找不到削他們一頓的理由。
沒有比家人更合適的室友了。
你們本來就在幾十年的陪伴中形成了相似的喜好與風格,
況且吵架後還能給你做飯吃的室友,天底下就沒幾個。
影視劇中對原生家庭的討論,成功地將父母妖魔化。
他們本來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既不會無端端堆起可疑的笑容叫你過來給他洗腳,
也不大可能在大街小巷狂奔抓你回家相親。
他們每天關心的問題,
和你一樣,無非就是早上吃啥,
下一餐吃啥,晚餐吃啥。
只是他們可能會在思考自己吃什麼的同時,還想到了孩子吃什麼。
再說,如果你媽真的動用一切資源、手段,
瘋狂逼你相親了,你也該反思一下
為啥自己沒有繼承她的實力與行動力。
《小偷家族》是一家溫情滿滿的室友。
和父母同住,生活也沒啥不一樣的
與父母一起生活,沒啥不一樣的。
無非就是在你的貓把家裡用來裝場面的玉石給摔碎了時,
你就得話不多說,迅速打款救貓,給爸媽發個半月薪水的大紅包。
結果到了月底瑟瑟發抖的不是貓,而是我本人。
與父母一起生活,沒啥不一樣的。
無非就是每天中午打開飯盒,迎接驚喜。
有時候是飛機餐一樣的黑暗料理,
有時候就會美味得如小當家料理般閃閃發光,
但總會比質量堪憂的外賣和昂貴的堂食有趣,
甚至連每天有實習生幫拿外賣的老闆也會對你刮目相看。
不要忘了最早“抓住你的胃”的是你媽你爸。
與父母一起生活,真的沒什麼。
無非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東西被收到哪了;
無非就是別人幹活的時候不要在他眼前晃蕩還不幫忙;
無非就是知道掌控廚房的人是家庭的權力頂峰,
千萬不可頂撞……知道了這些,年輕人就不會挨罵了。
從黃金單身回歸家庭,我發現自己逐漸習慣,到現在基本不願離開了。
家庭生活就像客廳裡放置的大彩電、
柔軟的沙發、準時出現的熱飯,都讓人不斷地在陷入。
這種美好體驗,恐怕是那些每天對著電腦吃冷外賣的青年所無法體會的。
試問,每天都能這麼幸福的人,還會寫著焦慮文,
矯情地呼籲大家要跳出comfort zone麼?
飯桌是家人交流的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