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媽媽!」

「嗚嗚嗚,爸爸你走開!」

當閨蜜老公再一次把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抱到她跟前,她差點就發火了。

她患重感冒將近一周,

實在堅持不住才請了一天假,想著好好休息休息。

為避免將感冒傳染給孩子,一個人躲在臥室不敢出聲。

奇怪的是,孩子彷彿心靈感應般,

一直拍打著門,哭著喊著要媽媽抱。

閨蜜老公搞不定,一次次將孩子抱進房間。

她忍不住數落老公:

「孩子為什麼就不要你呢,我渾身難受,不能休息一下嗎?」

可是看到孩子掛滿淚痕的臉,又心疼不已,

只得忍著渾身不適,把孩子接到懷裡。

當孩子鑽進閨蜜懷裡,原本急促的呼吸平緩下來,

因委屈而皺成一團的小臉也逐漸舒展。

圖片來源:《黑鏡》

閨蜜問我:

「為什麼孩子哭泣時只要我啊?

如今我就連生病的自由都沒有了。」

我理解她的感受,孩子哭泣時總喊媽媽,

的確是又甜蜜又心酸的負擔。

媽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一則公益廣告,令人淚目。

小嬰兒哭泣不止,身邊的人輪流上前安撫:

年輕的叔叔把他抱在懷中,輕聲安慰;

頭髮花白的奶奶用臉蹭著他額頭,喃喃細語;

懷孕的媽媽將他兜在肩頭,來回走動;

一對小夫妻用玩具逗弄,滿臉溫柔……

可是,任憑大家想盡了辦法,也不能止住嬰兒的哭泣

最後,一位鬍子拉碴的叔叔伸手接過嬰兒,摟在懷裡輕輕地拍著。

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嬰兒逐漸緩和下來,

滿懷純真地望向叔叔,眼裡彷彿有星星閃爍。

螢幕上打出一行小字「媽媽的心臟,在數月前移植給了他」。

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

對孩子而言,媽媽的心跳聲是全世界最美妙的樂章,

令他們感到安全和安心。

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每一個孩子都藉媽媽的身體來到世上,

從媽媽那裡汲取豐富的營養,書寫生命的律動。

當孩子出生,媽媽變成鏈接他與世界的第一扇門。

媽媽給孩子擁抱,給孩子哺乳和無微不至的照料,

給予孩子最堅定和最親切的依戀。

圖片來源:電影《漂亮媽媽》

在依戀理論中,約翰·鮑爾比指出:

兒童與母親形成的依戀關係尤為重要。
它是兒童形成的第一個關係,
代表著保護、愛和安全,
影響兒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也是青春期以後的安慰源泉。

為什麼孩子哭泣時總是喊媽媽?

因為在他哭泣時,情緒最脆弱和無助,

很自然就想到了最初的那個港灣,

通過一聲聲呼喚「媽媽」,尋求內心的情感鏈接。

媽媽,是孩子最真切的表達

紀伯倫說: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
就是母親。
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

媽媽這個詞,具有神奇的魔力,

只要輕輕喊上一聲,就彷佛得到療愈。

我是遠嫁的女兒。

記得生老大時,強烈的宮縮陣痛令我感覺生不如死。

媽媽身體不好,未能及時趕到我身邊。

強烈的痛感幾乎令我失去理智,我在生產時一遍遍叫著「媽媽」,

彷彿媽媽能給我慰藉和勇氣。

三天兩夜的陣痛和三小時的產程過去,孩子出生了。

抱著那個肉乎乎又軟糯糯的小人兒,

我含著眼淚,內心湧起對母親的無限感激。

《請回答1988》裡說過:

「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覺得喉間哽咽。」

當我成了媽媽,才切身感受到一句「媽媽」背後的情真意切。

圖片來源:《請回答1988》

不禁想到一則心酸又動人的新聞。

4歲女孩心雨的媽媽爸爸先後不幸離世,

外婆在心雨就讀的幼兒園附近租房照顧她。

有一天,心雨說:

「外婆,爸爸媽媽都到天上去了,我要喊你媽媽,可以嗎?」

外婆同意了。

每天放學,心雨都盼著外婆來接,

牽著外婆的手告訴小夥伴:「這是我媽媽。」

滿臉自豪。

回家的路上,心雨對著外婆撒嬌:

「媽媽,我要抱抱。我要親親。」

年邁的外婆抱起她,她就甜甜地表達感謝:「謝謝媽媽。」

儘管一些親友認為這樣的稱呼會亂了輩分,

外婆仍堅持尊重小心雨的感受,她說:

「世界上最溫暖的是媽媽的懷抱,最柔軟的是媽媽的心。」

自己已經失去一個心愛的女兒,

不想再失去小心雨這個「女兒」,只想給孩子最好的母愛。

外婆用自己的方式,成全著心雨內心裡的選擇,

呵護著心雨情感上的依靠,令人動容。

對小心雨來說,「媽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稱呼,

更是一份真切的渴望。

當她叫出那一聲聲「媽媽」,得到外婆的應和與保護,

已然將世界上最溫柔的愛收入心懷。

請不要拒絕那個哭泣的孩子

有媽媽對我說,被孩子需要固然幸福,

只是有時太累了,忙了一天只想休息片刻,

孩子哭著只要媽媽陪,自己難免會發脾氣。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處理完一天工作,我回到家已是夜裡十一點,

全身酸痛頭皮緊繃,只想安靜待一會,囑咐老公陪陪兒子。

偏偏六歲的兒子一直黏著我,連我上廁所離開五分鐘都不願意,

那時候我只覺得心煩意亂。

圖片來源:《小孩不笨》

我沒控制住脾氣,對著兒子吼道:

「媽媽都快累死了,為什麼不能去爸爸那裡,你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嗎?」

兒子嚇得不敢出聲,趴在床上小聲嗚咽。

後來,看他哭著睡著,小小的身軀蜷成一團,我心裡特別難受。

第二天一早出門上班,我給兒子留了一張紙條:

「媽媽太累了,不應該對你發脾​​氣,寶貝對不起。」

上班間隙收到老公發來的圖片,

兒子在我的紙條旁邊畫了一個甜甜的笑臉,

用稚嫩的筆跡寫道:「媽媽沒關係,我愛你。」

他用最純真的心接納了我的壞情緒,

也原諒了我的壞脾氣,世界上還有什麼禮物比這更珍貴的嗎?

圖片來源:《四百擊》

也有媽媽對我說:

「孩子在我面前從來不哭,總是很乖,帶孩子沒什麼難的。」

經過溝通才知道,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和媽媽關係比較疏遠。

生活在一起後,媽媽習慣告訴孩子:

「男兒有淚不輕彈」「女孩子也要勇敢啊」。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愛哭了。

父母不接納孩子哭,會在孩子內心刻下傷痕。

當父母親手將孩子的哭泣否定,以後都沒有機會再為他們擦拭眼淚。

網上有人提問:父母的什麼行為傷你最深?

當我哭著呼喊爸爸媽媽,
渴望被擁抱卻被指責矯情;
當我明明想靠近卻被無情推開,
從此我學會了冷漠和偽裝。

哭泣不被接納,是一種傷害。

孩子失去情感鏈接,

從媽媽那裡沒有吸收溫暖和理解的力量,

會慢慢封閉上心門,影響親子關係。

心理學上說,孩子和母親的關係,

決定了他們與世間萬物的關係,也是一切奇蹟發生的源泉。

美劇《侍女的故事》中,珍妮的​​女兒病危,醫生束手無策。

珍妮抱著女兒哼唱溫柔的歌,給她愛撫和親吻,

女兒竟然掙脫死神的手,恢復了活力和精神。

令人動容。

蒙特梭利指出:

要想培養健康快樂的孩子,不妨增加孩子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

只要孩子和母親生活在一起,他們就能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

孩子感受到母親的耐心和溫柔,內心就不再飢渴。

所以,孩子三歲前,盡情擁抱他們吧。

輕輕撫摸他們哭花的小臉,全然接納他們的情緒,

給他們全世界最溫暖的擁抱。

三歲以後,依然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哪怕他哭鼻子,

也不要指責和嘲笑,而是陪著孩子一起度過。

巴爾扎克說:

「世上沒有比母親的撫愛更美好、

更深沉、更無私、更真切的感情。」

母親給予的情感回應,令孩子明白自己的孤獨挫敗有地方安放。

當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就會無懼人世艱難,勇敢大踏步向前。

來源: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