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胃被撐破,餵飯的危害比你想像的大,學會這4步,再也不用追著寶寶餵飯了

孩子良好的吃飯習慣,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媽媽們都希望孩子能早點學會自主吃飯,不過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自主吃飯是個新技能,需要逐步練習,家長不可操之過急,想讓孩子自主吃飯,大人先要管住自己,餵飯危害竟然這麼多!

曾經看過這樣的新聞:

一個13個月大的女寶寶出現整個肚子鼓脹,並且出現呼吸困難,幾近窒息的症狀,送往醫院後,甚至出現過心臟驟停。

幸好經過醫生搶救,孩子無生命安危。

而令人震驚的是,醫生手術開腹後,發現孩子肚裡有大量沒有消化的玉米粒,孩子的胃居然被玉米撐破的!

原來,前一天媽媽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特地煮了一鍋排骨玉米湯, 喂孩子吃了一大碗玉米。大人吃玉米都不太好消化,更何況是一個剛一歲多的孩子,牙齒沒長全,胃也很稚嫩...

還有這樣一則新聞:

2歲半的冬冬身體一直很好,胃口也不錯。可最近1個多月,她變得不好好吃飯。一天夜裡,竟吐出咖啡色的液體。

經查,冬冬這是胃出血。

醫生給孩子做了胃鏡後,確定了病情:冬冬得了胃潰瘍,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HP),引起胃黏膜炎症,削弱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而致病原因竟然是——奶奶感染病菌,平時嚼食 喂孩子。

01

餵飯的危害,比你想像的大

以上兩個案例,都和養育者的一個行為有關: 餵飯。

育兒專家多次強調: 不要餵飯!

嚼食喂孩子更加是絕對禁止!這樣餵食不僅會讓寶寶咀嚼食物的能力,增加腸胃負擔,造成寶寶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容易感染大人嘴裡的病菌。

即使是普通的用勺子喂孩子吃飯,也是 百害而無一利!

▌餵飯導致孩子不知饑飽、營養失衡

前兩天,小沐和我吐槽起她的小學生妹妹:

我問:

小沐說:

其實,這就是因為妹妹小時候依賴媽媽餵飯,吃多少、什麼時候吃總是取決於媽媽,而自己沒有判斷饑飽的能力。長大了沒有饑餓感也沒有飽腹感。於是一不小心吃成了個大胖子。

▌餵飯可能影響孩子的手部靈活性和手口協調

我們吃飯時,因為眼睛無法看到嘴巴,要把食物準確無誤的送到嘴裡需要良好的手眼協調性。一直被餵飯,長大吃飯就會經常把湯湯水水灑在身上。和妹妹同款養育方式長大的小沐,每次吃飯就得必定把菜、 湯撒出來,餐桌常常成為事故現場。

▌餵飯還可能令寶寶變醜

我們的咀嚼肌和頜骨發育需要大量的口腔活動,如果3歲前缺乏這些活動則可能導致面部肌肉僵硬、上下頜骨不能很好閉合等問題。這些孩子可能面部表情僵硬、暴牙或地包天等。

這會嚴重影響孩子顏值,畢竟就算是帥如吳亦凡,也hold不住這醜醜地包天。

▌餵飯影響孩子的性格和生活態度

「愛吃的人才會熱愛生活!」

但有些媽媽餵飯,是這樣的:

在這種高要求下,吃飯可能會變成孩子不愉快的體驗,還怎麼可能愛上吃飯呢?

02

進食也是一種能力

其實,寶寶並不是天生就會吃飯。

對嬰兒來說,出生後就會找奶、吃奶,的確完全是原始反射的作用。但這些幫助寶寶覓食和吃奶的原始反射在三四個月時就會消退。此後,寶寶良好的進食能力必須經過不斷地鍛煉才能培養起來。

進食能力就是吃飯的能力,判斷進食能力良好與否,可從以下四方面考量:

用手拿取和遞送食物的能力;

口腔吮吸、咬合、咀嚼、吞咽等能力;

舌頭的推送、翻轉、卷裹等能力;

感受饑餓和飽脹的能力。

進食能力的發展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其中最主要的發展時期是從從出生開始到18個月左右。

一般來說,18個月左右的寶寶的進食能力得到良好發展後就可以獨立自主地進食了。

紐諾艾瑪保育園的寶寶們,自己吃得可好啦

03

學會這幾步,再也不用追著寶寶餵飯了

第1步:保護寶寶自主進食的興趣

6~7個月的寶寶在進食時候已經對「自己進食」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他們會主動抓取大人餵食的勺子或者餐桌上的食物等。

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怕髒、怕寶寶吃不好而壓制甚至破壞了寶寶自己進食的興趣。而應該積極鼓勵寶寶自己吃,以保護好寶寶自主吃飯的地濃厚興趣。

第2步:鼓勵「手抓飯」「抓著吃」

從添加輔食的第一天開始,寶寶也許就喜歡上用手抓食物了。看到寶寶滿手滿臉的芝麻糊、看到地上到處都是的糊糊麵條,爸爸媽媽也許會覺得髒,厭煩這種麻煩的行為。

但是,請記住:每個寶寶都一定會經歷「手抓飯」的階段!在寶寶8個月左右,父母就可以做一些手指食物給寶寶自己抓取著來吃,以此鍛煉和發展他的手部控制能力。

1歲時,大部分寶寶都可以手心朝上地用整個手握住勺子。這樣的握姿經常會把食物甩得到處都是。但大約半年後,他就會有所進步,可以手心朝下的握住勺子,也能避免食物灑得到處都是了。

而3歲後,寶寶可以嘗試學習使用筷子了。實際上,早在寶寶和父母一起坐在餐桌旁用餐時,他就對筷子產生濃厚興趣了,也許根本沒有耐心等到3歲才使用筷子。

父母也可以根據寶寶進食能力的強弱和學習程度的快慢來調整他的餐具。

12個月左右寶寶握勺的姿勢

18個月左右寶寶的握勺姿勢

第3步:科學地匹配合適性狀的食物和餐具

合適的食物形狀和餐具使用,可以很好地的促進寶寶的吮吸、啃咬、拒絕、吞咽、翻轉、攪拌等口腔和舌頭功能的發展。

「軟軟的好進食」、「『飲』食好消化」等過時且錯誤的觀念已被證實為寶寶進食能力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食物的消化需要各種消化酶。而咀嚼過程十分有利於促進消化酶的分泌。

雖然1歲前的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主要來自母乳或乳製品,但是及時恰當地添加各種性狀的輔食,將能促進寶寶咀嚼、吞咽、攪拌、翻轉等能力的發展,為未來的進食打下良好基礎。

食物性狀遞進

6~8個月左右:糊狀食物

8~10個月左右:粥狀食物,手指食物

10~12個月:小塊狀固體食物,手指食物

18個月左右:接近成人的食物

餐具遞進

0~-6個月:乳頭或奶嘴

6~-12個月:吸管杯,鴨嘴杯,小勺子等

12個月以上:普通敞口杯,勺子,兒童叉等

第4步:尊重「吃」Or「不吃」的決定

寶寶饑餓感和飽脹感的發展,需要父母給與他機會去體驗。定時餵養、過度餵養、持續餵飯等不良習慣都可能阻礙或破壞寶寶感知饑餓能力的發展。

A:讓寶寶自己決定吃或不吃。這有助於他更好地體驗饑餓感和飽脹感,並將這些感覺和進食關聯起來。

一般建議從添加輔食開始尊重寶寶自己的進食感覺和進食意願。如果不是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即便是偶爾沒有吃飽,也不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傷害。

但四周以內的新生兒可能存在新生兒低血糖的高危因素,一般建議進食間隔不得超過4小時。

B:引導寶寶認識饑餓感和飽脹感。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不久就可以感知到餓,但是對飽腹的感受卻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逐步發展起來。

C:撫觸和按摩可以促進寶寶饑餓感和飽脹感的感知發展

對於寶寶來說,吃飯從來都不僅僅是餓了要填飽肚子,還有在天生好奇心驅動下, 不斷增長的能力和建立的自信。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