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裡,一個坐在推車上的寶寶哭著要抱抱,
媽媽安撫了一下,發現不行,就把寶寶抱起來。
這時,旁邊的老人家開始對媽媽念經:
「哭就抱會寵壞他!」、「越抱會越黏人!」⋯⋯⋯
天啊!這是什麼舊觀念,
我來給大家五個正確觀念:
1、刻意不抱,再小的寶寶會知道你在刻意訓練他,反而更焦慮黏人。
2、擁抱能提供心理的安全感,寶寶很需要。
3、抱並不會寵壞。
有時是,孩子沒討抱,大人還常抱在手上,孩子才會養成不愛坐推車的壞習慣。
4、孩子不愛坐推車只要抱,有時是他無聊,
你要讓寶寶有得玩,手上有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才不會只想抱。
5、研究發現,孩子哭,能得到擁抱及正向響應,1歳半後的「語言」及「認知」發展會更好。
所以,常常抱並不會寵壞孩子,反而長大後心理更健康。
別再給討抱的孩子貼標籤,快看這篇~
「一哭就抱會寵壞孩子」事實真是這樣嗎?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他才知道哭是沒用的,
以後就不輕易哭了,這多好帶……當媽就得狠得下心!」
很多人認為寶寶一哭就抱,會讓寶寶養成任性、無法獨立的壞習慣。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教養裡面,跟這些心理行為有關的,
你越急,越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大量專家研究、事實案例證明:
嬰兒哭的時候,大人不理會,讓孩子知道哭沒用,這是違背天性的做法。
因為,對於還不會使用語言來表達的嬰兒來說,
哭鬧是他們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
剛才還對你笑著的寶寶,下一刻卻哭了,
這通常意味著他可能有這些需求—困了、餓了、冷了、熱了、
尿褲子了、不舒服了或是想跟你撒嬌討抱。
實驗證明:多給孩子擁抱,是寵不壞的!
▪ 美國布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出生前幾個月裡,媽媽積極地響應寶寶的啼哭,
寶寶18個月後,語言和認知能力發展更好。
▪ 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
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擁抱的孩子,
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
▪ 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媽媽更快地回應寶寶的啼哭,最終會使寶寶的啼哭減少,而不是增多。
▪ 科學家們對比早產兒和足月兒對於撫觸的反應。
研究結果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中,
他們發現支持性(來自養育者的溫柔的)觸摸實際上可以影響大腦,
這種觸覺對嬰兒會產生積極和持久的影響。(Elizabeth R Moore et al.2015)
越是多給孩子擁抱,孩子反而越有安全感
如果你去觀察那些懂得向父母「討」擁抱的孩子,
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是想長時間地「佔據」著媽媽的懷抱,
往往是玩了一會兒,就過來蹭你一下「求抱抱」 。
如果你給孩子的響應是積極的,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
不到一會兒孩子就會心滿意足的離開。
「擁抱」是對小小孩表達愛的方式,
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養成黏人的習慣,
寶寶哭鬧時刻意不抱,想藉此訓練孩子。
但抱不夠的孩子會感到寂寞,覺得自己的存在不受重視,
反而容易產生情緒障礙、失去安全感,
影響長大之後對人的不信任、猜疑,甚至易怒。
解決分離焦慮,有效的育兒法
很多時候我們想訓練孩子獨立,
例如兩歲多後我們希望他們自己走不要再黏人討抱了;
三歲多後,我們希望他們能獨立睡,不要一直來找爸媽陪睡;
四歲多後,我們希望他們獨立上學,不要分離焦慮。
其實,2歲後要訓練孩子獨立是有方法的。
一、減少對孩子的負面語言!
你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是聽得懂的嗎?
媽媽對孩子的負面語言只會令孩子更感焦慮,
賴在媽媽身上的時間更久,旁人的負面語言,冷言冷語,
也會令孩子更不願離開媽媽去探索環境。
因為他認為環境中充滿威脅,也更不喜歡這個人,
這樣的環境及路人甲,只會讓本來就快抓狂的媽咪更加辛苦唷!
二、到陌生環境或要離開前先多陪伴!
媽媽就像是安全的堡壘,
所以到了較不熟悉的環境,請媽媽都先陪伴著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後自己離開媽媽去向外探索環境。
如此有安全依附的寶寶只要留意到媽媽還在附近,
他就能慢慢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甚至與人親近。
三、「躲貓貓」是減緩分離焦慮的好幫手!
孩子會擔心媽媽不見,是因為心智上”物體恆存”的概念還沒有成熟。
所以,多玩躲貓貓的遊戲,就是讓寶寶知道,媽媽不見了還是會再出現,
媽媽一直都在我身邊,只是離開一下下。
四、「預告」可以減緩寶寶焦慮的程度喔!
對孩子而言,陌生的環境、人事物都是威脅,
需要去認識、觀察及了解適應,
他們會透過媽媽的反應,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因此如果媽咪能在事先就告訴孩子,
甚至利用照片讓孩子先稍為熟悉,
到時候孩子在那樣的環境時會適應的更快唷!
平時也可以利用繪本讓孩子認識不同的世界,
了解環境中的變化,也是有幫助的。
五、記得要跟孩子說再見!
媽媽要離開孩子外出時,一定要跟孩子說再見!
許多長輩都會說不要跟孩子說再見,偷偷走就不會哭了,
其實這都只是暫時的,等到孩子發現了,只會更焦慮,哭得更慘,
對媽媽產生不信任,這樣的安全依附關係就會破壞,或甚至黏得更緊。
所以一定要告知寶寶,媽媽什麼時候就會回來,並且清楚的說再見。
而且,最重要的是,接手的那個人,
也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六、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帶孩子外出曬曬太陽,除了能刺激正向情緒的發展,
也能讓孩子多觀察這個世界,有些孩子的氣質天生就敏感,
不要逼孩子打招呼,讓他慢慢適應及觀察。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多,寶寶就會更加快適應不同的人事物,有助於孩子的適應力!
七、由寶寶決定要不要給其他人抱!
媽咪如果希望寶寶快點和家人親友熟悉,
媽咪可以陪伴著寶寶或甚至抱著寶寶與家人親友遊戲,
等到寶寶漸漸玩開了,
寶寶自然就會慢慢離開媽咪找人玩,也比較願意讓人抱。
很多時候一下子就強行將寶寶抱走,
或者是媽媽硬是將寶寶推給別人,只是讓寶寶更焦慮,造成反效果唷!
八、「觸覺刷」是寶寶情緒調節的好幫手唷!
觸覺刷其實就是一種新式的幼兒按摩,
透過四肢的刷澡按摩,能有效的將穩定又舒服的觸覺刺激,
傳遞到大腦情緒區域,形成另一種與幼兒的親密語言,
進而穩定寶寶情緒,減緩過度焦慮的程度。
因此如果寶寶分離焦慮情形較嚴重,
平時也很容易哭鬧,建議每天都使用觸覺刷!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為什麼有時候孩子喜歡反覆看同一部動畫片?背後的原因讓人深思
最近女兒迷上了一部動畫片,來回重覆觀看了好幾遍,
嘴裡還不停的念叨著:“妮妮快跑,波波快躲起來.....”
表情凝重,眉頭緊鎖,非常投入.....
我一直以為她不知道還有下一集,
直到有一次見她看完那集自動跳到下一集,
她拿起遙控器又返回上一集時....我瞬間笑哭!
相信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
有時候孩子可以不停地把一部動畫片反覆看上好十幾遍,
一點都不厭煩,似乎總有用不完的熱情和專注,
所以動畫片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孩子這麼著迷呢?
01.
重複是孩子學習事物的方式
“反覆操作是兒童的智力體操。”
教育學家蒙台梭利用這個比喻很好的闡釋了重覆和智力之間的關係。
智力決定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所以當孩子在反覆做一件事時,其實是在實踐一個如何學習的過程,
通過重覆,他們才能學習,記憶和理解新的事物,
而且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重複。
《爸爸去哪兒5》裡,大魔王嗯哼總能很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用詞也很準確,被網友稱為金句王,
嗯哼的語言能力之所以略勝於其他同齡孩子,
也是和重覆的語言刺激有很大的關係的。
從杜江和嗯哼的相處細節來看,
不難發現,杜江經常和兒子進行一些重覆性的對話,
經常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兒子反覆提出的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
並且每次都很耐心,極力保護著嗯哼對世界重複探索的好奇心。
單從這點看,嗯哼有如此旺盛的求知慾和充沛的表達慾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孩子的重覆也不是簡單的機械重複,
每次重覆代表的是新的感受和體會。
譬如孩子反覆讓父母講一本故事書,
每次吸收都是這個故事不同的地方,
第一遍是故事的邏輯,
第二遍是故事的情景,
第三遍是故事中的概念.... .
表面上看孩子是在反覆讓爸爸媽媽念同一個故事,
實際上他們是在不同的程度上理解故事。
總之,重覆是促進孩子感官,思維和智力發展的重要方式。
02.
重覆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在明確概念和想法前,醞釀情感的過程中,
大腦需要反覆確認,這個過程讓人們感到很安心。
同樣的,孩子也需要反覆確認這種掌控感。
記得女兒2歲半的時候,很喜歡安靜地坐在客廳的角落裡,
把一些彩色的毛毛球一顆顆地塞到玻璃瓶中,
塞滿後又倒出來重新塞,如此反覆好幾十遍,
直到吃飯時間才肯停下來,一開始還以為孩子患上了“孤獨症”,
特別擔心,特意每週都帶她出去和其他小朋友進行social。
後來才知道,這是她內心安全感的一種來源,
並且在這個重複做事情的思維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能力邊界,
確認自己的界限點,比如一開始是反覆塞棉球,
後來是反覆拆玩具汽車,再後來是反覆聽一個故事......
所以,重複能讓孩子找到一種確定感和安全感,
讓孩子更好的和這個世界相處。
03.
重複是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需求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有個圖式理論,
主要指那些有組織、可重複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
比如孩子總是不停的搭積木然後推到積木,
反覆看同一頁故事書,反覆觀看同一部動畫片等等,
都證明了重複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可以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複的力量不容小覷。
昨天,帶女兒參加了一個兒童繪本館的“小小消防員”的親子活動,
主要是教孩子學習一些滅火的知識。
活動最後一個環節是“coloryourfiretruck”,
就是讓孩子們在紙上給消防車的不同部件塗上不同的顏色,
然後上講台(活動比較小,10幾個人左右)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消防車,
並給大家講一個關於消防車的故事,
自己現場瞎編或者聽過的都可以
(主要考驗孩子對當天講解的消防車知識掌握的多少)。
一般這種活動我對孩子是沒啥要求的,
只要站上去不怯場就行,能說多少是多少,
不過當天女兒的表現卻令我出乎意料,
她居然把前一晚看的動畫片《嘟當曼》關於消防車的故事,
換了一個故事場景講述了出來,
《嘟當曼》裡講的是玩具夥伴們用消防車拯救脫水的花朵,
她講的卻是幾個小夥伴用消防車幫助三隻小豬成功掙脫大灰狼圍堵的故事...
在這個反覆觀看動畫片的過程中,
女兒從不同的場景和邏輯重新理解這個故事,
並且運用到了一個新的故事場景中去,
在心理學上叫做:“創造性重複”(creativerepetition),
意思就是當孩子重複做同一件事時,一些新的創造性的東西就會從中閃現。
換句禪學一點的話來說就是:
倘若人們在某個節點上沒有經歷圓滿的感覺,
則總會想要回到這個節點上,直到產生新的圓滿。
從這點看,重複是孩子成長的內心需求。
所以,當你看到你的孩子在重複看一部動畫片時,
你應該尊重他的節奏,陪他一起尋找那個讓自己變得圓滿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