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到世界上軍事實力排名前三的是哪三個國家,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美國憑借強大的海空軍力量和相對完善的信息化作戰體系,穩坐第一把交椅。但要說到一樣東西時,美國就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了,那就是陸軍手中的殺器——火炮。
和美國那種:東西有大洋,南北無強鄰的那種優勢地理位置相比,中俄兩國面臨的陸上挑戰自然要大得多,同時較大的國土縱深和陸地面積也讓兩國對陸軍作戰力量有著更高程度的重視。
火炮特別是現代火炮從它誕生之日起,戰爭之神的光環就一直在它的頭上從未被剝落。雖然在今天像導彈這樣的高精尖的裝備越來越多的進入了軍隊的裝備序列中,但在各國軍隊中火炮從未消失,它們仍在用絢麗的炮火告訴世人自己從未離開過。
這幾年,解放軍各部隊都在從實戰角度出發,結合各自部隊的實際開展大練兵活動。各部隊的演練場景照也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平台上,尤其是像炮兵射擊這樣的超燃畫面,更是帶給了網友不小的視覺震撼。在這些圖片中一款火炮雖然沒有155“神教”那樣高大威猛也沒有遠程火箭炮那樣氣勢恢宏,但它同樣是中國火炮界裡面的亮眼明星和當家能手。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軍事資訊 ==》 軍事看看看
96式榴彈炮
這種火炮的正式名稱叫做96式122毫米牽引式榴彈炮,是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參考前蘇聯D-30榴彈炮改進而來的,要探明它的身世咱就要從它的“祖宗”講起,一步步理清其中的脈絡。
“力克”核武器的“神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可以說是地面作戰力量最強的一支了,不管是在戰爭初期保家衛國還是在戰爭後期的大反攻作戰中,蘇軍的炮兵始終是那些高喊“烏拉”口號沖鋒的蘇軍士兵們的最堅強可靠的後盾。
在戰爭中,蘇軍炮火雖然強大,但在火炮技術上粗獷的戰斗種族還是和嚴謹精細的德意志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戰爭結束後,蘇聯在結合了本國火炮暴露出的問題和對德軍火炮的研究,在開始了新式火炮的開發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交給了當時蘇聯火炮專家彼得羅夫和他的團隊。1955年新炮完成了靶場試驗,可也就在此時國際形勢也發生了變化,二戰帶給人們創傷傷未痊癒,冷戰的陰霾又籠罩在世界上空。當時蘇聯的領導層對導彈這樣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武器青睞有加,一大批常規武器項目被叫停下馬。即使這樣,彼得羅夫和他的團隊還是憑著他們優良的作品,贏得了領導的芳心。5年後新炮正式列裝,命名為D-30。可以說,這是一次“戰勝”核武器的政治勝利。
優秀的設計——簡約而不簡單
上面說到既然D-30是一款“力克”核武器的“神炮”,那麼在性能和設計上肯定有它出彩的地方。
從外形上看D-30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無疑是那副碩大的三腳架了。在當時的大多數牽引式火炮的都採用兩個輪子+兩條腳架的布局,可這種布局卻有一個弊端。
D-30腳架特寫
牽引式火炮不同於自行火炮,自身沒有機動能力,要想大尺度的調整射擊方向,就必須依靠外力。即便是“原地調整”,兩個輪子+兩條腳架的布局也需要好幾個人將火炮腳架抬起,整體轉動到相應射擊方向,在操作重量相對較大的大口徑火炮時,這種操作自然式相當費力的。
在二戰中,蘇聯人發現德軍研製了一款名為leFH 43的榴彈炮,它裝有一副大三腳架,使用時兩個輪子懸空,可以360度環形射擊。這成了D-30在研製時的重要參考物。
D-30同樣採用了大三角架的設計,可別小看它,這裡面門道也挺深!三條腳架中一條固定不動,與下架相連。另外兩條為活動式,用鉸鏈聯接,行軍時將兩條活動的大架收攏並在固定大架上。戰斗時,三條腳架呈120度角分開排列。大架底部裝有千斤頂用於調整火炮高度。大架與輪子互不干涉,炮身通過炮架中的方向機實現360度旋轉。就是這樣一幅外表看似簡單的三角炮架功工作起來可是需要內部的彈簧、傳動臂、齒輪、槓桿等等一系列零件共同“努力”才行,內部精密程度非同一般。
裝填方式是影響火炮射擊速度的一大重要因素,而影響裝填方式關鍵就是炮閂,D-30採用半自動立楔式炮閂,相比以往使用方式類似於擰瓶蓋的螺式炮閂,這種一步到位的工作方式,無疑大大節省了操作時間,D-30的射速也提高到6到8發每分鐘。
此外D-30還增加了藥室容積,加長了身管,炮口初速也得到了提高,除了發射常規的爆破榴彈外,D-30還可以發射破甲彈大大彌補了之前蘇聯榴彈炮反裝甲能力不足的缺陷。為了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需要俄羅斯軍方甚至在90年代還為D-30設計了一種名為“魚叉2”的激光制導炮彈。
從引進到創新——中國版的“D-30”
從D-30服役到今天已經有將近一個甲子的時光了,如今年近花甲的它仍然在50多個國家服役。從阿拉伯半島到阿富汗再到高加索山區一直到今天的敘利亞,這幾十年來凡是有戰火的地方,它的身影幾乎沒有消失過。D-30用自己實實在在的戰場表現贏得各參戰國軍人的喜愛。
戰場上的D-30
連普京都是它的粉絲
這麼一款好炮,在它的“粉絲團”裡自然少不了中國的身影。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蘇聯援助下,中國通過引進蘇聯M-30榴彈炮的生產資料仿製出了54式122毫米榴彈炮,之後又製造出了54-1式,雖然54式獲得不少好評,但是畢竟技術基礎還停留在二戰時代。在當時,美蘇等都開始了戰後新一代的火炮研製工作,而當時的中國由於技術,製造工藝等方面的原因對新一代大口徑榴彈炮換代工作一度陷入停滯。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通過國際軍貿市場獲得了D-30榴彈炮,之後便開始仿製工作,並於1986年成功製造出了86式122毫米榴彈炮。86式雖然在設計上與D-30大致相當,但由於採用了新型彈藥,威力和精度都比原版的D-30有了很大提升。同時86式也成功打入了國際市場。
86式122毫米榴彈炮
86式出色的外銷成績並沒有讓中國軍工人自滿。80年代末,隨著技術的發展,性能更加出色的新型彈藥問世,讓相關部門意識到86式並非極致產品,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於是,軍工單位又對86式進行了改進升級,升級後的新炮命名為PL-96式122毫米榴彈炮,並在新千年伊始裝備部隊。
96式戰斗全重3.29噸,射速為7到8發每分鐘,在平射時破甲厚度可以達到460毫米,96式還配備了一種增程子母彈,內部裝有33枚子彈藥,可穿透80毫米的勻質鋼裝甲,當敵方裝甲部隊駛入96式射程內時,96便可以用它給敵方的裝甲部隊,送來一場頗有穿透力鋼鐵暴雨了。
96式榴彈炮
96式有著突出的機動能力和優良的隱蔽性,更為重要的是96式還可以進行傘降空投,這對於天生有火力不足恐懼症的空降兵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這麼好的炮不裝備沒天理呀!
一時間,解放軍合成化集團軍、空降兵、海軍陸戰隊都把96式納入到自己的裝備序列中來。
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部隊裝備的96式榴彈炮
這麼搶手的貨自然不會放棄海外市場,1999年後,96式便以“D30-2”的編號出口。不過,96式真正征服海外用戶,那還是靠它頑強的“戰斗壽命”,據說再一次對外推銷中,客戶對該炮的身管壽命達到了2000發這一性能指標還存在疑慮,於是在客戶的堅持下,廠方進行了射擊試驗,據說當時試驗用的這門炮真的打了2000多發炮彈(炮彈費用是客戶出的),這也是國內唯一2000發炮彈射擊試驗的火炮,
試驗後這門炮的發射精度仍舊不減,96式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優越性。
經久不衰 炮中傑作
曾經有網友把96式的老祖宗D-30稱作是“火炮中的AK47”,一時間也引發的網友的激烈討論。無論它是不是配的上這個名號,有一點是需要明確,一種兵器若想成為傳世傑作,必須滿足6點要求:扎實的設計,成熟的生產工藝、巨大的產量,廣泛的使用、漫長是服役時間和不俗的戰績,顯然D-30做到了。
如今,隨著裝備技術的發展很多火炮都加裝了底盤,可以隨走隨打。留給牽引式火炮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但在一些新產品上我們彷彿還可以找到這位老兵的影子,或許它在以另一種面貌來續寫著火炮傑作的那段傳奇吧。
09式卡車炮還能依稀見到96式的影子
來源:中華軍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