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到底是什麼?

腦卒中的定義為急性腦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腦功能障礙,其臨床症候持續超過24小時。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又稱腦梗死,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占卒中的85%。

如果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症候持續時間<24小時,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血性卒中是因腦血管出血所致,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15%。

大腦控制著整個身體,所以卒中的症狀遍布全身。具體出現什麼症狀,取決於腦組織受損的部位。


卒中的特點


卒中的危害


危險因素


卒中有哪些徵兆

1、突然出現一側頭面部、手腳麻木的現象;

2、突然走路不穩、感覺頭部眩暈(警惕後循環中風);

3、突然視物模糊、出現黑朦、偏盲、復視;

4、突然說不清楚話、流口水、口角歪斜;

5、突然失語,講不出話或者聽不懂話;

6、突然劇烈頭痛;

7、突然感覺身體無力、活動不靈便;

8、突然昏迷,難以喚醒。


如何識別腦卒中


不同類型卒中的原因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9》指出,我國卒中患者平均發病年齡在65歲左右。但目前來看,我國卒中總體發病年齡趨勢呈現年輕化。

1. 有一定慢病基礎,卻不重視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卒中發生的高危因素,但很多中年人並不知道,也不重視這些問題。

有些中年人不進行健康體檢,等到發病偏癱了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有些人即便發現以後也不重視,總覺得自己年輕,能熬過去,吃點藥就不管它。

2. 重口味飲食、吸菸酗酒

高鹽飲食是公認的高血壓危險因素之一,同時可誘發腦中風。而高糖、高脂飲食也不利血管健康。此外,吸菸會導致血管內皮功能紊亂,血栓生成增加。而有研究顯示,大量飲酒可使卒中風險增加20%。

3. 熬夜、壓力大、情緒激動

加班、熬夜、壓力大,情緒激動也是誘發腦卒中的因素之一。長期精神緊張、焦慮必然造成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和痙攣,同時血管壓力也會增加,造成血管內皮損傷、脂質沉積而導致動脈硬化。

4.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超重和肥胖會增加卒中的發病風險。2018年一項研究分析發現,體質指數每增加5個單位,卒中風險增加110%。

2020年12月2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會上提到,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兒童超重肥胖率達到10%。我國超重肥胖率上升速度較快,全人群都受超重肥胖影響。

腦卒中錯誤的急救方法

01

快速識別腦卒中

JINGYITONG

以下哪種症狀,更像是腦卒中(中風)呢?


易錯點:

大部分突發腦卒中(中風)患者早期可能並不會馬上出現如『昏迷』等嚴重症狀。


所以不少人出現了症狀卻自認為不嚴重,覺得『休息一會可能就好了』,結果錯過了最佳救治時間!


正確做法:

我們推薦BE FAST原則(BE FAST中文直譯:趕緊的)!讓大家儘快識別腦卒中(中風):


B— —balance(平衡):

突然出現的頭疼頭暈,導致行走困難,走路歪斜等

E— —eyes(眼睛):

突然出現的單側或雙側眼睛視物困難、黑矇等

F— —face(臉):

面部突然出現嘴角歪斜,鼻唇溝消失等

A— —arm(胳膊):

一側肢體突然無力、麻木,抬起困難

S— —speech(說話):

突然言語不清,或是聽不懂別人講的話

T— —time(時間):

上述5點中一種或幾種症狀出現,尤其是三高患者等危險人群,則一定要及時撥打急救電話送醫!

02

第一個電話打給誰

JINGYITONG

用BE FAST原則判斷後,懷疑家人腦卒中,第一個電話要打給誰呢?



易錯點:

腦梗死的黃金急救時間是4.5小時。

聽起來似乎挺久,但去醫院,拍片子等時間都會算在內,真正留給家人諮詢、猶豫的時間其實並不多!


正確做法:

懷疑中風,果斷撥打120!不浪費時間與他人商量(包括在醫院工作的親友)詢問。在沒明確診斷之前,詢問誰也沒用!到醫院後,也必須相信眼前的醫生做出的判斷!


醫生提醒:不建議用私家車運送病人去醫院,一旦中途遇到堵車或病人病情突然加重,私家車裡的家人是無法處理的。且一般家屬很難分辨哪些是有卒中綠色通道的醫院。

03

正確的家庭急救

JINGYITONG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聽說過一些突發中風時的所謂『家庭急救藥』,以下到底哪個是正確的呢?




易錯點:

很多所謂的家庭急救方法,並沒有科學依據,盲目進行這些急救,反而會幫倒忙!

錯誤一:吃降壓藥

後果:加重腦缺血

專家解釋:卒中病人發作時,沒有醫生指導擅自給病人吃降壓藥,血壓下降過低反而可能加重腦缺血。

所以,不要吃!

錯誤二:吃阿司匹林

後果:加重腦出血

專家解釋: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防血栓的作用。對於腦梗死患者有一些意義,但腦出血患者服用反而會加重出血。送醫前沒人能100%分辨腦梗死和腦出血。

所以,不要吃!


錯誤三:吃安宮牛黃丸

後果:可能引起誤吸、加重病情


專家解釋:從中醫上講安宮牛黃只適用於「熱閉」,而「寒閉」用了反而會加重病情,一般人無法分辨。強行給意識不清的患者服用,還有誤吸、窒息的風險。

所以,不要吃!

正確做法:

等待救護車期間不亂餵藥物、食物、水,也不要用指尖放血等。

讓患者平躺,頭轉向一側(避免如發生嘔吐導致窒息),清除口鼻內的異物保證患者呼吸通暢,等待救護車即可。

當然,上述的正確做法都是針對已經突發中風的患者。當急症來臨,並不是我們在家做得越多就越好!而我們應該做得更多的是在平時,如何儘量保證不發病。

時間窗內開展有效治療

一旦發生腦卒中,需要儘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醫院等具備卒中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接受規範救治。

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最佳時機稱為時間窗。目前的靜脈溶栓時間窗為起病4.5小時內。在時間窗內開展靜脈溶栓治療及血管內治療(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溶栓治療

通過溶栓藥物把堵在腦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閉塞的血管再通,及時恢復供血,減少缺血腦組織壞死。

取栓治療

針對顱內大血管閉塞。通過導管經血管內到達閉塞部位,使用特殊的取栓裝置將血栓取出,恢復閉塞部位血流。

取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為發病6小時以內,部分患者可延長至24小時以內。

手術/介入/藥物治療

急性出血性卒中包括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一旦確診,往往需要積極尋找並儘可能消除病因,同時進行降顱壓治療,必要時需急診手術,其中因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可以急診行動脈瘤栓塞治療。

院前急救聯盟公眾號每日推送急診急救科普知識、最新知識、藥品及感控信息,如果您對急診急救感興趣,歡迎加入這個大家庭,您如果在1群、2群、3群、4群的朋友,不用重複進入,讓更多需要的好友加入,感謝各位老鐵的支持。

腦卒中的預防

(一)一級預防

01

防治高血壓

控制高血壓是預防腦卒中的核心環節,降壓一定要達標。

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應該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冠心病患者血壓應降至140/90mmHg以下;

糖尿病或腎病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糖尿病伴缺血性心臟病,血壓應降至130/80mmHg以下;

老年人舒張壓不要<70mmHg,否則可能有低灌注表現,如乏力、眩暈、嗜睡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

單純頸動脈狹窄>70%,收縮壓不要低於130mmHg,雙側頸動脈狹窄>70%,收縮壓不要低於140mmHg,否則有增加腦缺血的風險;

合理生活方式防治高血壓,如低鹽、戒菸酒、適當運動等。

02

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增加3.6倍,血糖異常加速腦血管病的發展,與腦卒中復發有關。控制血糖水平是預防腦卒中的重要措施,控制目標如下表。



03

防治血脂異常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與缺血性卒中相關性較大。治療中度高膽固醇血症,可使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率降低19%~31%。

強化降低膽固醇預防腦卒中研究發現,強化他汀類藥物治療可顯著降低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相對危險。



04

心房顫動

缺血性腦卒中約有20%為心源性栓塞,其中以心房纖顫最為重要。非瓣膜性房顫發生卒中的危險每年約5%,是同年齡組的6倍,風心病房顫卒中危險增加17倍。

對於房顫腦栓塞低危患者,可不用抗栓治療,對於中危患者,可用抗血小板治療或抗凝治療,對於高危患者應抗凝治療。

05

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多由動脈硬化引起。狹窄程度超過70%的患者,每年腦卒中的發病率約為3%~4%。

治療方法包括藥物(主要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類藥物)和手術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



06

戒菸限酒

長期吸菸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是不吸菸者的 6倍,長期被動吸菸腦卒中發病危險增加1.82倍。長期大量飲酒者發生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比不喝酒者高3倍。戒菸限酒可以減少卒中的發生。

07

控制體重

肥胖者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危險高於非肥胖者2.2倍,成年人BMI應控制在28kg/m2以內。

08

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當同型半胱氨酸高於16μmol/L時應予干預。一般人群以飲食調節為主,也可採取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聯合治療。

(二)二級預防

除了和一級預防一樣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卒中的各種危險因素外,也可使用抗血小板藥及他汀類藥預防卒中。二級預防的藥物三大基石分別為降壓藥、抗血小板藥及他汀類降脂藥。

腦卒中的七大誤區


1、誤區一:腦卒中發病太急,沒有預兆(在前面內容已經介紹

如果及時發現腦卒中徵兆,抓緊搶救,75%的腦卒中可以被控制!

腦卒中發病雖急,但如果能注意到發病預兆,及時就醫大部分(75%)的腦中風是可以被控制的。

這些腦卒中預警又叫小中風,一定不要輕視,一定要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治。

我國70%以上的腦卒中是腦梗死,其最有效的治療是靜脈溶栓和取栓手術治療。但是,靜脈溶栓治療對「時間」的要求極為苛刻,必須在發病4.5-6小時內接受治療才能大大提高成功率;而即便是取栓手術,最長時間也只有16-24小時。所以治療越早效果越好!

2、誤區二:中青年人不必擔心發生腦卒中

年輕人甚至兒童都有可能得腦卒中!


在人們的印象中,腦血管病與老年人密切相關,而中青年不必為此擔心。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中青年人發生動脈瘤破裂並非絕無僅有,中青年時期如果不注意預防,同樣會發生腦中風。據臨床資料表明,絕大部分中風病人是在60歲以前發病。近年來腦血管病的發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發病年齡越來越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年輕人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抽菸、喝酒、過度勞累、肥胖、高脂高糖飲食等生活方式都會使腦卒中在年輕人中高發。因此,中青年人切不可掉以輕心。

3、誤區三:定期輸液能預防腦卒中

所謂的「輸液預防「,並不科學。

所謂的「輸液通血管治療」,主要是指有些急性腦卒中或心梗的患者可以通過用藥或其他方法,把處於缺血邊緣狀態的組織重新救回來。但是這樣的治療條件限制很嚴格,溶栓藥物只有條件符合了才會給患者使用,根本不可能隨便拿來輸液。真正能夠預防腦卒中的方法是控制好導致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包括吸菸、酗酒、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膽固醇血症等,規律口服二級預防藥物,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4、誤區四:降壓藥頭暈、頭痛才吃,平時不用吃

有些高血壓患者經常服藥不規律,總是憑感覺吃藥停藥。這種間斷和無規律的治療不但造成血壓較大幅度的波動,而且加重了動脈硬化,並對心臟、腦、腎臟等靶器官的損害。最終給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更容易誘發腦卒中。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正確的服藥方法是血壓降到目標範圍後,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規律服藥,並定期對血壓進行監測,減少血壓大幅度波動。

5、誤區五:阿司匹林可以預防各種腦卒中

阿司匹林有增加出血的風險,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臨床實踐中應用阿司匹林,應當先做好評估獲益與風險醫生在評估阿司匹林治療獲益和風險的權衡取決於 4 個方面:出血風險基礎心血管病發病風險阿司匹林治療依從性以及年齡。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預防腦梗的發生,但是阿司匹林並不是萬能的,抗血小板治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抗栓的同時勢必會導致出血風險的增加。因此臨床醫生在進行決策時需要平衡治療手段的療效與安全性,也需要儘量糾正出血風險,以達到臨床最大獲益。

6、誤區六:他汀類藥物在血脂達標後即可停用

他汀類藥不僅僅是降脂藥,也是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

抗動脈粥樣硬化治療需要長期服用他汀才能見效,若中途停藥會導致粥樣硬化斑塊繼續增長、斑塊脫落或不穩定的斑塊發生破裂,上述情況都會引發卒中再次發生。
因此,
如果沒有其他禁忌證,一般他汀類藥物應該長期堅持服用。

7、誤區七:腦卒中康復要靠「養」

發生腦卒中後,要儘早讓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鍛鍊。

不少人認為,發生了腦卒中,應當讓患者在床上完全靜養,少活動。殊不知,這種完全靜養會嚴重影響患者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甚至可能使偏癱肢體出現肌肉萎縮或者關節僵硬。

而正規的康復治療訓練開始得越早,康復效果越好。

腦卒中偏癱的康復治療應儘早實施,一般應在病情穩定後1周內開始。最佳康復期在發病後3個月之內。對3個月以上再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腦卒中後遺症期)也有一定的效果,關鍵在於方法正確。

來源於:心腦血管醫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