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pgGreatDaily        

「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助人為快樂之本」絕不是一句無根據的俗語,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進行的眾多研究證實,幫助別人能帶來健康、快樂。一個友善的環境會讓每一個人受益無窮。

助人為快樂之本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進行了一項研究,參加這項研究的加拿大和南非超過200名的大學生每人收到一筆買禮包的錢,他們可選擇買給自己或買給醫院中的孩童。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選擇了用錢買零食給病童的大學生所得到的幸福指數高於其餘人。

研究者勞拉‧阿克寧(Lara Aknin)表示:「幫助別人會感到快樂,無分文化背景或經濟層面,因為這早已在人類本性上根深蒂固。」

據美國醫學新聞網站WebMD報導,波士頓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Boston)精神病學副主任弗里奇昂(Gregory L. Fricchione)表示:「為他」的行為能觸發大腦中的「嘉賞電路」,讓身體自然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和內啡肽,可緩解因受外界強烈刺激而帶來的精神障礙。

早在1998年,美國一家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個大型心理問卷的調查結果,這一研究發現,經常幫助別人的人群明顯地比不樂於助人的人群快樂;用快樂指數或生活滿足感指數來測量,前者要比後者高出24個百分點;從精神病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前者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要比後者低得多。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

「付出」是一劑萬能良藥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G. Post)和小說家吉爾‧奈馬克(Jill Neimark)從現代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出發,對人的「付出」與「回報」之間究竟產生甚麼樣的關係進行了深度挖掘,並將研究成果寫成專著《好人有好報嗎》。該書在美國很受歡迎,目前在大陸和台灣都有中譯本出版發行。

作者在綜合40多所美國主要大學的100多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大膽地拋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信息:「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這種「付出」包括讚美、傳承、寬恕、勇氣、幽默、尊重、同情、忠誠、傾聽、創造。根據這十種付出方式,他們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測量表,並長期追蹤一些樂於付出的人,分門別類的對每一種「付出」帶來的「回報」進行物理統計和生理分析,從而揭示了「付出」產生的「醫療作用」和「快樂指數」;「宅心仁厚、樂善好施」之人的人格確實對自身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自身的社會能力、判斷能力、正面情緒以及心態等都會全面提升。哪怕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時,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這種抗體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

可見:「付出」是一劑萬能良藥。

樂於助人者長壽        

據美國《科學》雜誌2003年7月25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一項研究發現:「給予」有助於身體健康。

在這項長達五年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調查了423對老年夫婦,對每一位測試對象都進行兩項調查。一項是「物質上」的幫助,比如親戚朋友間的搭車、捎帶東西或者是幫著照看孩子;另一項是配偶間精神上的支持。

在研究過程中,有134名測試對像過世。研究人員發現,從別人那兒獲得幫助對本人的過世率所產生的改變微乎其微。

而令人吃驚的是,給予別人幫助則對自己實則大有益處。在扣除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精神狀況及社會經濟條件外,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而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也能使致死率降低30%。

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安托納西(Toni Antonucci)對這一發現評論說,顯然我們過去忽視了行善的重要性。研究人員之一的布朗(Stephanie L. Brown)則表示,我們要想延長壽命的話,不妨去試一下關心和幫助他人。

友善的環境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受益者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講過他的一個女病人的故事:年輕的艾麗斯幾年前因失戀得了憂鬱症,從原來居住的美國東北部移居到中西部來生活。艾麗斯很快就發現,中西部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東北部居民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開車,東北部的生活節奏快,人們開車匆匆忙忙,只顧自己,常常顯得「橫衝直撞」。而中西部則不同,這裡的生活節奏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溫情。

好幾次,艾麗斯從停車場出來上車道,儘管車道上排著長長的車隊,總是有人給她讓道。這種彬彬有禮、先人後己的行為,讓艾麗斯深受感動。時間一久,艾麗斯也養成了給停車場出來的車讓道的習慣,她喜歡這種友善的行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會給她帶來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樂。

一天早晨,她在上班途中為一輛準備從停車場出來的大卡車讓了道,卡車司機向她致謝。後來艾麗斯的車因沒油了而被迫停在路邊,那位卡車司機發現艾麗斯遇到麻煩後,就停下車取出自己的備用汽油加進艾麗斯的車裡,並護送艾麗斯到附近的加油站加足了油,兩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都因對方的無私助人而感動,一年以後,他們喜結良緣。艾麗斯的憂鬱症也不治而癒了。

這個治療憂鬱症的病例聽起來像個浪漫的電影故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因精神狀態變好而疾病不藥自癒的例子有很多。同時,這個病例也證實了,生活在友善環境中的每個人,都會受益於這份「友善」。

善念像漣漪一樣層層擴散 最終回饋自己        

2011年12月YouTube上曾流傳一段感動人心的影片。片中一名男孩玩滑板摔倒,一名路過、穿著背心的工人將他扶起,同時幫他撿起掉落的東西。男孩被該名工人的善意感染,看到老人要過馬路,主動上前幫她拿東西,同時與她邊聊天、邊過斑馬線。

這名老年婦女隨後看到要停車的女子沒有零錢投幣,毫不猶豫地給她零錢,並將這份善念傳遞到她身上。該女子後來幫走出店面的紳士拾起他掉落的東西,然後帶著微笑離開。感受到善意的紳士也藉由幫一名司機搬行李,而將善念散播出去。

就這樣,善念像漣漪一樣層層擴散。司機幫助街頭藝人、街頭藝人幫助紅衣女孩、紅衣女孩幫助用餐的婦人、用餐的婦人幫助服務生,最後,服務生端了一杯水給穿著背心的工人,這份善念又回到他身上。

這部片長超過5分鐘的影片由非營利組織Life Vest Inside拍攝,其目的是為了推廣善行。該組織認為,善是能產生巨大力量的全球語言,社會上多一份善,就能使世界更美好。誠如影片中所言:「善使世界免於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