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桶匠舞誕生500周年,因此破例跳舞。(Lennart Preiss/Getty Images)




「巴伐利亞以及慕尼黑只有維護好傳統,未來才有希望,我們要從傳統中汲取力量。」


在紀念巴伐利亞桶匠舞500周年之際,州長這番話道出了它的深意。今年狂歡節期間,慕尼黑以及周邊地區可以看到很多手舉綠籐條跳舞的工匠們。


慕尼黑市中心馬琳廣場的市政廳大樓是遊客的必訪之地。在將近100米高的市政府大樓的鐘樓頂端坐著「慕尼黑之子」,每天12點,鐘聲敲響,時鐘裡面的小人就開始跳舞。


鐘樓里有上下兩層人物,上面表現的是威廉五世婚禮時的馬術比賽場景,下面是慕尼黑的桶匠舞(Schäfflertanz)。這些都與慕尼黑的歷史有關。


每隔七年,桶匠們會走出鐘樓在馬琳廣場上起舞。今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所以桶匠們破例,不到七年就出來跳舞了。




被小丑抹黑是好事


       


小丑在給遊人鼻子上抹黑,據說這能帶來運氣。(Lennart Preiss/Getty Images)




桶匠舞是慕尼黑獨有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最初只是在慕尼黑有,後來也逐漸地發展到周邊地區。


桶匠舞最早出現在1517年,從1760年開始,每七年出現一次。通常是從年初的三聖王日(1月6日)開始,持續到狂歡節結束,為期六周。


今年2月21日是傳說中桶匠舞誕生500周年的日子,因此巴伐利亞州政府邀請桶匠們到市政府表演。由於天氣不好,演出在巴伐利亞市政廳大廳內舉行。


傳統上,這個舞蹈有二十多人參與,有領舞、小丑、擊鼓手和樂隊,以及代表慕尼黑城市的慕尼黑之子——慕尼黑市政廳塔樓最頂端的人物。


小丑穿梭在觀眾群中搞笑,活躍氣氛,給人分發燒酒,或者往人的鼻子上抹黑。據說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紀念死者,另一個是表示這點黑能帶來幸運。


州長西霍夫(Horst Seehofer)也被抹黑了,他隨後站在桶匠們帶來的啤酒桶上發表了演講。他說,這個舞蹈很棒,讓人心情愉快,同時這也是延續傳統的善舉。他強調傳統的重要意義,他表示,這種傳統正是巴伐利亞以及慕尼黑生生不息的強大源泉。



都是爺們的事七年跳一回


跳舞的桶匠有二十多位,清一色都是男子,他們手舉著綠色枝條,身穿黑皮鞋、白襪子、黑皮褲和紅色外套,綠帽上插著象徵巴伐利亞的藍白羽毛。500年來,他們的服裝一直未變,連慕尼黑箍桶協會每年打頭陣的旗幟,都是19世紀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時沿用下來的。


他們都是自願參加桶匠舞表演的,訓練、表演都利用業餘時間或自己的假期。到演出季節,一天可能要四處表演十場。


跳舞時,桶匠們隨著現場音樂抬起腿有節奏地跳著,這個舞蹈的關鍵是各種各樣的隊形。每個形狀都有一定的意義。例如蛇形代表帶來瘟疫的蛇,半圓是不敢離開家的意思,十字是希望和信仰的象徵,圓形是事情變好了的意思。


桶匠舞起源於中世紀的大瘟疫,傳說1517年,遍布大半個歐洲的黑死病降臨了慕尼黑,數千人喪生,瘟疫過後人們都不敢出門,城裡死氣沉沉。


這時,箍桶工匠出現在街頭,他們在木桶上歡快地舞蹈,帶給人們歡笑,點燃了他們重生的勇氣和希望。


有記載的桶匠舞是在1702年,到了19世紀,桶匠舞的傳說被正式寫入歷史。最初跳桶匠舞的只能是未婚、聲譽良好的年輕桶匠,到1970年,為了將這個傳統維持下去,年齡和職業都不那麼地嚴格限制了。


桶匠舞每七年才跳一回。有人說,這是因為七是幸運數字。而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人們認為瘟疫會每七年出現一次。通過表演桶匠舞可以提醒人們重視道德,由此來抑制瘟疫的發生。


在慕尼黑市政廳的樓上有一組浮雕:桶匠們在跳舞,惡龍趴在下面不敢上來。


今年到2月28日,慕尼黑各地都會有表演。下次跳桶匠舞的時間是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