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一名律師媽媽真心告白,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支持孩子做自己

父母的工作不是把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我們的工作不是把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清單式的童年,

過度的溺愛和控制,

狹隘的「成功」定義,

不僅發生在中國,外國家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

繼續看下去...

你的孩子在過一種

清單式的童年嗎?

這篇視頻的演講者——Julie Lythcott-Haims,

曾就讀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加州藝術學院、

斯坦福大學,畢業後曾是一名律師,

之後又在斯坦福大學任校長助理、

教務長等職十幾年之久,

而她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強烈推薦這篇演講,

值得每個家長細細聆聽。

(影片來源:youtube)

正確的教育方式

是避免過度呵護

我從沒想過做一個育兒專家,

事實上,我本身對育兒也沒什麼興趣。

只是因為當今有一種育兒方式,

會把孩子搞得一團糟,

阻礙他們個人特質的培養。

而這種育兒方式,正大行其道。

我想說的是,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擔心

父母沒有足夠參與到孩子的人生、

教育以及養育過程中,這理所當然。

但如果走上另一個極端,

也會有很多壞處,

比如家長認為,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

除非父母可以隨時保護和糾正,

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們的每個細節,

引導他們進入名牌大學,找到好工作。

清單式的生活,就是

我們確保他們安全、健康、吃好、喝好,

然後期望他們進入好學校,

並且是好學校的好班級,

在好學校好班級中還要取得好成績。

並且不只是成績,還要拿高分,

不只要好成績和高分,

還要獲得榮譽和獎項,

要參加運動、活動、還要有領導力。

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只是參加社團,

還要創建社團,

因為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

還要參加社區服務,

因為要讓大學看到你會關心他人。

(圖片擷取自:親子天下)

我們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

我們自己卻從沒做到過。

有這麼多要求,

做父母的就得和每個老師溝通,

和校長、教練、推薦人溝通,

如此一來,我們更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秘書。

然後對孩子,視為珍寶的孩子,

我們要花心思來督促、哄騙、暗示、幫忙、嘮叨、

甚至討價還價,確保他們不會

在頂尖大學申請這件事上搞砸,

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毀了自己的未來。

那麼在清單式童年中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錯誤的想法

首先,他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整個下午都沒有空閒,

因為我們覺得任何事都要充實起來。

就好像每一項作業、每個測驗、每個活動,

都與我們為他們規劃好的未來成敗攸關。

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

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睡眠,

只需要他們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好。

在清單式童年中,

我們口頭上希望他們開心,

但當他們放學回家,

我們通常第一時間問的卻是作業和成績。

孩子從我們臉上看到的,

我們的認可,我們的愛,

看到的他們的價值,

卻是來自成績單上的A。

(圖片擷取自:親子天下)

只在意成績,

使孩子無法找到

自己的興趣

和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

我們就像寵物展上的訓狗員一樣表揚他們,

哄他們跳得再高一點,

再遠一點,日復一日。

等上了高中,他們不會問,

「我該對哪些課程,哪些活動感興趣呢?」

他們只會去問輔導員,

「我要怎麼做才能進入好大學?」

然後,當他們拿到成績單,

如果拿了幾個B,甚至是可怕的C,

他們會狂躁的給朋友發簡訊,

「有誰考這個分數進了好大學嗎?」

我們的孩子,無論高中畢業時結果怎樣,

都被壓得喘不過氣,心理脆弱,精疲力竭。

他們比實際年齡更老成,

盼望著大人告訴他們,

你已經做得夠多了,

小時候這麼努力已經足夠了。

他們現在卻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

有的孩子會想,

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

我們做父母的,當然認為這都有意義。

我們所表現出來的,

就像如果他們進不去我們期望的這幾所好大學,

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們就沒有未來。

或者,只是我們認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

或者,只是貼在車屁股上的未來。

但如果你看看這件事的後果,

如果你有勇氣看的話,

你會發現這不只讓孩子認為

他們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

更是在他們正在成長的意識裡,

我們傳遞了一個信號:

「嘿,孩子,沒有我

你什麼都做不成。」

自我效能

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

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

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

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

遠比通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

自我能效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

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

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

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

簡而言之,如果孩子們要建立自我能效,

就需要他們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

思考、規劃、決定、 行動、

期望、應對、試驗、犯錯、

夢想以及體驗。

那是不是說,每個孩子都很努力,

都很積極,都不需要對他們的人生

有乾涉和關心,我們應該退後,

任其發展呢?當然不是。

真正的目標

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

看做他們童年的奮鬥目標,

當孩子去追求進入理想中的大學,

找到理想的工作,

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

我們應該更少關注具體

哪些名牌大學他們應該申請或進入,

而更多關注他們的

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

有了這些,他們才能在哪兒都成功。 

我們需要將重點放在打造一個

能幫助他們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

比如,愛,比如,做家務。

(圖片擷取自:never work again)

你沒聽錯,我是說的做家務。

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作哈弗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發現,

專業上的成功,取決於小時候

做的雜活,越早開始越好,

這種挽起袖子開幹的心態代表著,

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

總要有人去完成它,

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

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

這就是在工作中獲得先機的東西。

在清單式童年中,

我們不讓孩子做家裡的雜活,

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

還在等待一個清單,

但這個清單已不復存在。

放下對分數的癡迷

而他們已經缺乏動力和意識,

不能挽起袖子去開幹,不能望向四周,

並心想,我怎樣才能幫上同事們的忙?

沒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樣才能

提前一步預見到老闆的要求?

哈弗格蘭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

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

不是對工作的愛,是對人的愛:

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夥伴,

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庭。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去愛,

要愛別人,他們要先學會愛自己。

想要他們愛自己,

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圖片擷取自:愛頻共振)

多問候孩子

的日常生活

當孩子們放學回家,當我們下班回家,

不妨關掉電子設備,把手機放到一邊,

看著他們的眼睛,

讓他們看到我們臉上洋溢的喜悅,

就像第一次看到我們初生的孩子。

我們應該說,

「你今天過得怎樣?今天有什麼高興的事嗎?」

如果你的孩子回答,「午飯」。

那就繼續問「今天的午飯哪裡比較棒?」

我們要讓他們知道,

他們本身對我們很重要,而不是成績。

當然,你可能會想,家務和愛,

這聽起來很好,但是得了吧。

大學看的是好成績、榮譽和獎項。

的確,那些最有名的學校需要這些,

可是,你不需要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一定去那些最有名的學校。

讓孩子自由的飛

幸福和成功的人們也會來自於公立學校,

來自於沒人聽過的學院,

來自於社區大學,

來自於附近的學校甚至被退學。

如果我們眼光放開一些,

願意看一些別的大學,

拋開偏見,並且意識到孩子

考不上頂尖大學

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

更重要的是,

如果孩子不在嚴格的清單約束下長大,

等他們進入大學,不管什麼大學,

都是他們自主決定的,是他們自身渴望的,

想要在那裡有一番作為。

(文章來源)(首圖擷取自:親子天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