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圖案是中國100個大姓的姓氏圖騰,也就是該姓最早的圖畫形態。當然這100個圖騰存在很大爭議,有的人覺得好玩,有的人覺得缺乏曆史考據,不足為信,但不管怎樣,這樣的圖騰足以吸引眼球,滿足人的好奇心,所以,咱就從美學的角度來看看這些圖騰吧,歡迎對號入座。        

——————————————————————————        

       

Q:您在創作姓氏圖騰的時候,有什麼依據嗎?

A(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王大有,以下略):我在創作姓氏圖騰的時候,主要依據甲骨文、金文和楚國的《鳥蟲書》還有在一些出土文物中的陶器和玉器上的族徽。《鳥蟲書》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的文字,它使得實用性的文字增加了很強的可觀賞性。還有就是口口相傳的神化傳說,但沒有考古依據。

Q:您在創作姓氏圖騰的時候,有沒有加上自己的藝術創作?

A:我先把在創作姓氏今文簡體繁體的正字確定,再看它們保留的立姓信息有多少,依次決定創作加工的類型和程度。

Q:就是說其中有些元素是您自己加上的?

A:如果能夠代表該姓立姓時的全部信息,我就會嚴格按照甲骨文、金文和鳥蟲書里的寫法來創作這個姓氏的圖騰。如果不能代表該姓立姓時的全部信息,我就會根據自己的考證,把所缺失的基因部分補全。比如,我在創作李姓的姓氏圖騰的時候,加上了虎,因為虎代表李姓的始祖皋陶的祖先少昊,我認為這樣才能完全闡釋李姓的圖騰始原。但是,我在創作姓氏圖騰的時候也加上了一些藝術上的成分,爭取把代表每個姓氏的圖騰畫得漂亮一些,讓看到自己的姓氏圖騰的人都喜歡這個圖案。

       

Q:您當時開始創作姓氏圖騰的動機是什麼?

A:姓氏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越早的古文字越是象形,可知中華民族的濃縮形成史。我認為當時想讓中華民族的所有人都能從自己的姓氏中,了解該姓的圖騰始原所蘊涵的祖先的功德、業績、家風、族風和國風。並明確了解自己在傳承中華文明所處的地位,從而進一步與祖先親和,與文化傳統親和。趙姓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圖形組成。肖是玄鳥燕子的象形。伯趙氏以玄鳥為圖騰,故趙從“肖”。趙姓主要出自上古時期的嬴姓,是一個與著名帝王少昊有關的姓氏。相傳,少昊裔孫造父在周穆王時駕車有功,獲封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此後,造父的子孫以此為姓。李姓的圖騰由虎、木、子三部分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鳥族的圖騰,子是鳥卵,象征後代子孫。王姓是酋長戴了一隻半月形的鉞斧做成的王冠,觀測太陽的周天運行軌跡。王姓是首創天文立法文明的民族之一。王姓來源也較為複雜。先秦時期,東周靈王有太子名晉,聰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聞諸侯。但因進諫被廢,為了紀念他,和他的王族身份,後人便以“王”為姓。田姓以田正官職為氏族的族稱。田正主管田地禾苗。田是苗的簡體,田又同於貓,田正是養貓來消滅田里的田鼠的官員。田姓是遠古帝王虞舜的後代。西周初年,虞舜的裔孫胡公滿被封於陳(今河南淮陽)。逢內亂,儲君奔齊國。齊桓公封他一塊形似田字的地。由於陳、田讀音不分,久之變成了田。劉姓是由一位長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氣到達地球的運行規律,簡作“留”,後變為“劉”。本義是掌管測定春分點的氏族。夏朝,一個嬰兒降生時左手鬆開後,指紋中顯現了一個字,這個字的形狀特別像南澗河一帶(今河南省)的地名“劉”。夏朝太後就給他定姓劉張姓的圖騰像一個人手持蓋天圖。他手中所持的“弓”表示太陽經中高天落入禺穀的形象。“弦”為地平線,代表日夜的分界線黃帝的孫子揮夢中發明了弓箭,被封為弓正長官。顓頊帝為表彰揮的功績,就把“弓”和“長”合成一個“張”字刻在象牙上,賜給揮為姓。這就是張姓。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姓氏專家王大良:這種畫作隻是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並不能代表學界觀點。我國的姓氏來源其實很複雜,有些與圖騰崇拜有關。有些姓氏是由圖騰轉化而成。姓氏來源分為13類,即來源於圖騰、部落或國家名稱、居住地、官職、職業、山川名稱、先輩名字、父祖名號、行第、某種事物、皇帝所賜以及避難改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一味強調姓氏圖騰缺乏科學性不應反對過分渲染姓氏和圖騰之間的關系。生活在遠古時期的原始人,由於血緣關系的不同,也會分為一個個部落;各個部落為了相互區別,也會有各自的名稱,這種名稱無疑就是姓的雛形。但那時還不曾出現文字,部落的名稱隻能靠口頭傳說下來。經曆了無數世代以後,開始有了文字記載,人們才能把這些最早的姓氏(部落名稱)記錄下來。

中國姓氏圖騰是氏族社會的產物,在所有的傳世文獻中都沒有出現,誰也沒有見到過,怎麼會出來圖片呢?如果真想找自己的姓氏的所謂“圖騰”,可以從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里找到。但如果要考證源起,還是應該尊重曆史文獻,因為根據個人理解,加入的信息無法判斷正誤。

—— 微信公眾號:墨守成規(momoshuhua)——        

以普及國學書畫知識為己任,每天推出一堂藝術課,讓受眾在視覺盛宴中發現美,欣賞美,逐漸了解書法、國畫、視覺審美領域中的人文曆史知識,提高審美鑒賞水平,在浮躁商業社會中保留一方精神淨土,提高內心修養,在視覺享受中修身、齊家、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