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憂心文化部若用「台語」稱呼取代閩南語,恐有暗示其他族群語言非「台灣語言」之嫌。圖為小學生看閩南語課本。

文化部近來擬定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並舉行多場公聽會,部長鄭麗君宣示將盡速送該法入立法院,並復振台語、支持台語頻道等。雖然這些宣示並非獨為台語,但因政府過去多以「閩南語」稱「台語」,不少人憂心文化部是否將用「台語」稱呼取代閩南語,恐有暗示其他族群語言非「台灣語言」之嫌。


「台語」語言究竟該如何稱呼向來未有定論,民間稱為「台語」、「閩南語」、「台灣閩南語」、「福佬話」、「 Holo(河洛)語」皆有,政府文書則多用「閩南語」或「台灣閩南語」。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黃月麗表示,目前課綱統一使用閩南語指稱台語,教育部相關文書也都稱「閩南語」,等到國家語言發展法確定統一的語言名稱,教育部將依循相關規範。


不少客語族群不能接受用「台語」稱「閩南語」,一位客家媽媽認為,閩南人想自我抬高地位,才會說自己的語言是「台語」;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長鎮指出,台灣許多人習慣以台語稱閩南語,雖不見得有惡意,但聽在其他族群耳裡,客觀上可能會產生不同感受,覺得是暗示其他語言不是台語。他建議如何稱呼閩南語,還須從長計議。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泓源認為,若要符合中華民國憲法,應使用「閩南語」而非「台語」,因為這種語言來自閩南,若只稱台語,無法看出中華民國的脈絡。他認為,政府做這種「私下小動作」,顯示未能全盤掌握國情,「少數人自認多數,就想以自己代表多數,這是很沙文的做法。」


朱泓源強調,他私下會用「台語」之稱,台語也說得很溜,因為他是泉州晉江人,祖先早早跟著鄭成功來台。但他認為,民間雖可稱「台語」,但政府層次不能,否則會公私不分,造成語言論證上的簡化,「不要用政治主導一切,把地方語言政治化,也別把台灣的格局與心理狹隘化。」至於若要辦台語電台,他認為若是政府要出錢,就該也對照憲法,以符合憲法邏輯。


著名語言學家、中研院院士李壬癸說,「台灣閩南語」稱呼太長,「台語」稱呼短,較實用,他若非正式場合,都會稱「台語」。但因台灣的語言稱呼已牽涉政治意識問題,例如若說閩南語是台語,客家人會不開心,認為閩南人不能仗著人多就這樣,會認為客家話也是台語,因此他若逢正式文書、涉及政治問題場合或學術著作,會稱「台灣閩南語」。

綠挺閩南語正名「台語」 藍委籲文化部勿數典忘祖

文化部擬推動閩南語正名為「台語」,圖為小學閩南語教材。

文化部擬推動閩南語正名「台語」,民進黨立委認為很自然,盼各界勿以政治眼光來看待;國民黨立委呼籲,民進黨政府在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同時,不要「數典忘祖」。


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表示,「台語」是對閩南語很自然的稱呼,文化部是站在台灣人民的使用習慣為出發點發動正名;台灣有客語電視台和原民台,應該也要有台語電視台,尤其現代人對台語之美還是有很多不會、不懂的地方,他支持進一步教育和推廣台語。


民進黨立委黃國書指出,推動台語很容易就被扣上「去中國化」的帽子,但事實上台語在30歲以下年輕族群而言,已經不是普遍使用的語言。他認為,台語不只是溝通的語言,更是台灣本土文化的載體,它的推動與教育有其必要性,但呼籲文化部要仔細研究未來台語電視台的組成、法源和營運,希望它能扮演好一個媒體應該扮演好的角色,不要淪為政治工具。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認為,民進黨政府近來去中國化的動作不斷,不只教育部要把中國史推到東亞史,連「國民體育法」都要修法,將「中華奧會」改為「國家奧會」,形同將兩岸之間行之多年的默契逐一破壞,讓原本已經窒礙難行的兩岸關係再掀爭端。


陳學聖強調,他並不反對多元文化,但一個國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題文化,就像美國雖然是一個多元熔爐,但還是以英國文化為基礎,希望民進黨政府在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時不要數典忘祖。


國民黨立委吳志揚說,政府若要正名閩南語必須非常慎重,畢竟台灣的語言是多元的,大家都是「台灣的語言」,如果把閩南語就定位成台語,可能造成其他語言使用者的心理不平衡。他也表示,他不反對台語電視台,但提醒文化部不要在成立台語電視台之後,反倒讓台語在主流電視台中的曝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