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感受沒有預設的美好


常聽人說「享受當下」丶「專注當下」,然而到底什麼是「當下」呢?

面對境界當下做反應,和你事先做好充分準備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具有充分準備的反應可能很美好,好比你明天要去應徵,今晚可能就輾轉難眠,預先假設好各種情況丶各種問題丶做好準備等,然而這就是意識形態的充實罷了!

第二天可能一切應付得很好,因為你的阿賴耶識(意識丶執著)可以很快的重新組合好,拿出來應用,成績很可能拿到一百分。但這個一百分的美是空殼子的美,沒有生命意義。

假如針對問題不事先做預備,一旦面對,反應可能不到滿分,尤其剛開始時更差,可能只有五十分丶二十分,甚至零分,可是這些成績才是你生命韌性的展現。表面上看似一種不健全丶不完整的殘缺美,為什麼叫殘缺美呢?

因為其中具備了生命真誠的狀態與能力,生命的美與虛假的美不一樣,它不一定要求十全十美。

有誰是十全十美的呢?身體很健康?家庭很幸福?子女很聽話?夫妻很和睦?這樣就滿足了?恐怕還不止,銀行裡的存款該怎麼運用才更有效率?要請那一位理財專家來處理呢?這還是一種困擾,還是不夠完美。

就算一切都完美無缺,如同國王依從禪師指導所造的花園,沒有灰塵丶落葉,沒有雜草丶凋花,過分十全十美,那還像個花園嗎?根本只是個模型罷了!

唯有當狂風把堆積在外面的落葉捲進園內時,才真正把生命帶了進來。這也是缺陷吧!但這才是生命的美,從此花園不再是模型。

所以人如果要求十全十美,那就像維納斯的雕像,誰也美不過她,可惜沒有生命感。

我們要的是生命本然的展現真正能從生活中體驗出生命的那些行為,才是「淨行,清淨殊勝的行為;任何帶有目的所做的任何行為,都不叫淨行。

剛開始學佛時,很多人都帶有目的而來,不管這個目的的設定與追求對不對,因為大家都是凡夫,不用去畏懼擔心,等到某一個程度,自然會修正的。


編錄自《智慧搞定一切》一書:第三章:先啟發信心,才能產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