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年齡」與「心靈年齡」

關於「三皈依」,前面的文章(三皈依文知多少)已經談過扼要的概念,現在再延伸談以下的概念: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佛」,是趨向於覺悟,而「自歸於法」,則是指趨向於正法,真理的狀態並不是靜態的一種名相,它是一種狀況。一個人如何能達到趨向真理的狀態呢?如何提高警覺、深入經藏,讓智慧如海呢?這一部分,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向各位說明。

首先,我們要談的是「社會年齡」與「心靈年齡」。

社會學家曾經提過,一個人的成長分兩方面的年齡,一個是「社會年齡」,另一個則是「生理年齡」。生理年齡指的就是我們是十歲、二十歲,或三十歲之類的標準,由出生到現在所經過的時間,經過幾年就是幾歲,通常一個人的社會年齡會隨生理年齡的成長而逐漸成熟。以一個正常人而言,隨著身體一天天的成長,生理年齡增加,社會歷練也增加,社會年齡當然也就跟著成長。

但是佛門裡告訴我們,人除了「社會年齡」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心靈年齡」。「心靈年齡」的成長,往往會與「社會年齡」呈反比例現象。也就是說,社會年齡愈成長,心靈年齡往往愈退化、愈幼稚,這是很麻煩的事,所以學佛以後要覺醒過來,就是希望我們的心靈年齡能夠不退化,甚而使之繼續成長,但是這樣做,並沒有要求我們要把社會年齡給退化掉。

換句話說,社會年齡的成長,並不妨礙心靈年齡的成長;或者說心靈年齡的成長,也不會妨礙社會年齡的成長。但是當今的社會,許多人因為沒有覺知,以至於他們的社會年齡雖然很成熟,卻仍做出很幼稚的事來。比方說,有人做生意,成功發財了,懂得惜福,並做一些回饋社會的善事。

有的人則不然!曾經有一對夫妻,開牛排連鎖店賺了大錢,之後丈夫竟然看不起只會煎牛排的糟糠之妻,以至在外花天酒地,胡作非為,很快就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就表示這個人沒有覺知,當初事業成功,以為是意外撿到的,所以事業成功後不知道珍惜,不知該如何處置,以至像小孩一樣,有錢就亂揮霍,毫無意義。這就是心靈年齡不夠成熟所致。否則他好端端的,何必做這樣無知的事呢?這是我們很容易就觀察到的社會眾生表相。

更深一層,我們可以觀察到有些人雖然事業很成功,穿起服裝也是有板有眼,卻因為他的心靈年齡不夠成熟,做出來的事,會讓我們覺得他有如衣冠禽獸一般。例如販賣人口的人,販毒、違法走私槍械軍火……等,都是害人甚至殺人的壞事。當事者也許覺得自己的技倆很高明,然而這些傷天害理的勾當,不都是心靈年齡不夠成熟所造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