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他人肯定的美好,不是真美好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佛法告訴我們,人有所謂的心靈年齡社會年齡。一般人的社會年齡很成熟,心靈年齡卻不足,所以社會事業可能發展得很好,心靈上卻很幼稚,充滿著貪、瞋、癡,儘管事業再成功,卻會去做一些幼稚的行為。心靈年齡的成熟與否,與實際年紀的大小無關。有的人年紀輕輕,十一、二歲就成熟了,古代大德有的八、九歲就能陞座講經,而有的人即使活到七老八十、髮枯齒搖,徒有社會年齡,心靈上仍不見得成熟。

社會年齡成熟者很容易產生一種隱瞞的現象,在人前是翩翩君子,在人後卻壞事幹盡。可是我們要知道心靈年齡成熟的這種智慧,是天生的,是無生智,是本來就具足的,但是現在為什麼消失了呢?這是因為受到社會的污染後,充滿了錯誤的幻想,原本應該發展我們的無生智,卻錯誤地發展到社會年齡去了,反而讓心靈枯萎。

菲律賓南部一個很落後的部落,有一個小孩夢到好朋友死了,第二天起來便把夢境告訴他爸爸,他爸爸問他:好朋友是怎麼死的?小孩說:他好像是很傷心地就死了。爸爸問:你有沒有欺負他?小孩回答:沒有啊!然後他便反問爸爸:該怎麼辦?

爸爸想了一想告訴他說:你要懺悔,因為你可能做了什麼事得罪了他,可是你不知道,所以他才很傷心地死了。你有沒有做什麼讓他傷心的事呢?小孩說:沒有啊!只是昨天跟他玩遊戲,他輸了,就這樣而已。爸爸問他:假如是你輸的話,你會不會傷心?小孩想想說:會。爸爸便說:好,現在拿你最喜歡的玩具去給他,向他懺悔。

小孩很高興的帶著心愛的玩具來到朋友家,那位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得了禮物,又接受懺悔,總之,兩個人又很快樂地玩在一起。

在這麼落後的地方,一條褲子可能要穿上十年,很顯然他們的社會年齡是相當不足的,但是心靈年齡卻如此成熟。對一個父親來說,兒子夢到自己的玩伴死了,有什麼好操心的,但是他卻如此處理,這才是真正完美的教育。其實這種智慧大家本來具足,無需再去培養增長,只是現在受到污染而消失了,該怎麼讓它恢復過來呢?

佛陀說過,要依靠四個方法來恢復,所以我們是「四依道人」。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依照這些來修學,故稱有依。佛陀是無依的,無依是怎麼樣的狀況呢?他沒有媒介,不需依靠媒介。而我們為什麼要依靠媒介呢?因為我們過度發展自我,而自我的發展一定要藉著媒介。譬如說高興,你為什麼高興?很少有人會自然高興的,一定都受外緣塵境的影響,像得到人家的奉承,想到好笑的事情等等,能不能沒有由來的,自己去感受而產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