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心靜即是道場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106年9月23日

述論:心靜即是道場


路是人走出來的,但不是甚麼路都走得通,必須選擇自己能完成的目標,用自己的腳勁,走出光明的前程。因為眾生的無知,才會不斷的造罪,三綱五常若能守住,欲犯罪亦難也。


靜即是心地最佳的風光,離心之外無靜境。一切的靜與動,完全依心的趨向而定;若心理浮動,外境亦隨之浮動、雜亂,道德觀念也跟著亂,人生之所以造業由此而起。修行即要保持靜的境界,不管什麼境界都要能把心境靜下來。偏偏人有著豐富的得失心,牽離著人心,故而生活在天地宇宙間,雖然天空寬闊,但是心中狹小也無益,雖然能夠在環境中行動自由,而自我心理束縛也無作用。


是以,反觀自性,修養自己,使心地自靜,是修道人的課題。心靜即是道場,心不靜即亂境生,勢必導致造業不斷。現在的社會呈現動與亂的形態,心動則一切人事皆亂;因此,造罪犯案者愈來愈多。學佛要靜,只要把心調理得清靜,靜心即是道,直心即是道場。


現代的社會,已經不多談三綱五常的道理了,但願修子能夠秉持著古聖先賢的行誼堅守五常,帶動或影響周邊的人事物,進而讓社會、國家,仍然保有古樸純然的一面。期盼爾等謹記在心,做人做事要實在。


諸子能在道場學道,學會了許多的道理,一定要將所學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行功立德、消冤解業;否則不管走到哪兒,只要因緣成熟,冤親朋友就等在哪兒了,屆時苦的是自己,吃虧的還是自己。


功德、福德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就能補足的,它必須由諸子的真心、誠心、用心,一點一滴慢慢累積下來的。還有諸子立足於天地當中,就要行乎自然,才能達乎圓滿;達乎圓滿之前,要先保護自己的良知,就是表示你尊重這個生命,既然是尊重生命,那就得要尊重他人。生命之源就在天地,所以,說來說去,人都還是在天地萬物之間,期望諸子瞭解其中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