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什麼

在教育海倫的過程中,蘇莉文忍受了多少挫折、痛苦、孤寂、誤解與磨難,多少次被打得鼻青臉腫,多少次聲嘶力竭的向天哭喊,多少次陷入絕望的深淵。若是她沒有那種先見之明,沒有那種堅決的毅力、耐力與氣魄,海倫也就只能一生過著封閉而被人同情的日子了。


然而,不管是那位同修還是蘇莉文,都只能利益某一些人而已。我們若真的想要做到佛法中「同體大悲」的標準,還得從生命觀上做完全的轉變。因此在這兒我們提出「生命樹和生命果」的觀念來向各位說明。


話說樹是由根部吸收養份與水份而成長,果實是吸收枝幹上的養份而成熟的。因此若是站在果實的立場來談,由於枝幹上的養份十分有限,果實彼此之間一定會產生相互排擠的狀況。可是若站在樹的立場來談,只要根部一直吸收養份和水份就可以了,時節成熟自然果實繁茂。同樣的,生命也是如此。當我們執著於生命果的立場時,就會與他人對立;在對立的狀況中,即使想要慈悲,頂多只能自行枯萎,讓同一根樹枝上的其他果實獲得養份,其他樹枝上的果實也無從獲益;而果實成熟就落了,生命也就到此而終。可是當我們發起菩提心,將生命觀轉變為生命樹的立場時,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樹的一部份,只要根部吸收養份,樹的全體都受益;而即使許多果實成熟掉落,無數落葉隨風飄下,樹仍然繼續成長,永無終止。


其實,同樣的情形也可以從學生與學校的關係中看出。當我們只是學校中的學生時,就算有心幫助同學們,頂多也只能在修業年限內盡力而為,畢業後捐獻資金給母校。可是一個學校就不同了,從建校起的第一屆直到以後,只要繼續存在,就能一直傳道授業解惑,無止盡的教育大眾;而所有的學生,不論畢業與否、何時畢業,都是從這學校培養出來的。


一般人大都抱持著生命果的生命觀,而斤斤計較於自身的利益,所以總是局限在自我的小框框,無法突破既有的象限;因此即使具有慈悲心想利益廣大的群眾,由於自身資源有限,也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若是能發起菩提心,將這種狹隘的想法調整為生命樹的觀念時,就能體會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了,那時慈悲心才能真正的發揮無窮妙用。


因此,慈悲絕對不只是同情心憐愍心的擴大,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廣大的。我們可以說在慈悲中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而在普門品中讚歎以慈悲救苦聞名的觀世音菩薩時,有這樣的一段話:「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語,滅除煩惱燄。」這是因為菩薩的慈悲要將之兌現出來,需要的是過人的定力、勇氣、智慧與行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