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三聖


就普賢系統而言:普賢所代表的是「所證之境」或「所成之果」。這系統主要的重點在「法界體性的彰顯」及陳述「佛果標的的境界」。因此普賢所彰顯的是屬於「法界的本來面目」或被稱為「修行最後的目標景象」故普賢之德,約行者言,則在明白「心性」眼前的境界,即目前的「心地」是屬於何種層次;繼之又該如何「奮進」才能更上一層樓,乃至達於最終究竟的「佛境」。約普賢言,則在陳述行者「目前的境界」、「心性成熟的程度」以及提斯「行道的進境」,乃至究竟的「一真法界」,及其爾後「廣行施化」的境界。


因此,「華嚴三聖」若用現代語言邏輯表示法可簡要說明如下:


一、 毗盧遮那佛:即「穩定均衡的內歛理論」。


二、 普賢菩薩:即此理論中的「靜態內聚的穩定體性」。


三、 文殊菩薩:亦即理論中的「動態內聚的穩定流程」。


而將華嚴三聖圓融的思想發展出去,就衍申出「西方三聖」、「東方三聖」、「娑婆三聖」等等。例如西方三聖即是由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加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融合為阿彌陀佛。所以,當我們進入佛寺,見到三聖禮拜時,要能深刻感受其所代表的真實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