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反映孩子難管教,比如有的孩子沖動易怒愛打人,有的孩子膽小怯懦不愛上學……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通常屬於心理問題,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心理問題,不可以通過行為或語言暴力試圖制止孩子!

1

喜歡咬指甲、撕手皮

表現: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咬指甲,以至於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對還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皮,一看到有一點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

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體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長關心不夠,家庭關系不和諧造成孩子壓抑、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

干預技巧:

尋找心理焦慮原因,轉移注意力對於愛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時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戲或外出活動,對減少孩子焦慮,糾正咬指甲有好處。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導孩子糾正咬指甲行為,比如可以訂立親子合約,切忌斥責孩子的不良行為,否則可能會加重心理問題。

除了心理治療,對於愛撕手皮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減少皮膚起皮的現象,有利於減少孩子撕手皮的機會。

2

容易沖動發脾氣

表現:

有些孩子非常沖動易怒,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而且攻擊性非常強,有些家長以為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實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

主要原因:

雖然有些寶寶確實由於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存在沖動、易激怒的情況,但是大多數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跟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

干預技巧:

暫時性隔離+家長做好榜樣

如果孩子大發脾氣,可以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將其隔離在比較單調的場所,冷靜幾分鐘,同時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撫他,這種冷處理的方式對暴怒的孩子比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長務必要自省,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尤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並注意控制脾氣。

3

過度恐懼

表現:

孩子出現恐懼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過了正常范圍的恐懼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醫生就以為要打針,或是有“上學恐懼症”等。

主要原因:

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一般來說,對生病、獨處、黑暗及想像中怪獸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頂峰,而到了6歲以後,開始下降。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干預技巧:

體會孩子的恐懼並安撫+解釋真相

孩子的想像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像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大人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安撫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嚇唬孩子。

對於還不會表達的孩子,可以多摟抱、拍撫以及輕聲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懼感;對於可以表達的孩子,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出來,在安慰孩子的同時適當給孩子解釋真相,比如說說為什麼會天黑。

4

退縮行為

表現:

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兒園以後,經常獨坐一處,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與人講話,也不回答老師提問。

主要原因:

退縮行為一般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出現,心理學表明這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退縮行為可能是先天適應能力差導致,但也跟後天的撫養教育不當有關,有些家長從小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或是過分照顧和遷就,就會造成孩子的適應能力較差。

干預技巧:

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家長應多方創造條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戲,並多陪兒童一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兒童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對已經出現退縮行為的兒童,父母和教師應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適應外界環境,在小夥伴之間建立和和睦的人際關系。

5

撞頭、打滾等行為

表現:

有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撞頭的自虐行為,比如跪地磕頭就是撞牆。此外,常見的自虐動作還有搖頭、打頭、打滾、捏自己、抓頭發、扯耳朵等。

主要原因:

孩子在情緒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時,就會出現自虐行為怪癖。自虐其實是孩子有訴求的一種表達,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

干預技巧:

弄清自虐原因多數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滿足的情況下才採取自虐行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發的。 家長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並進行矯治,如有必要,應該咨詢心理醫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