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名刀,史上完美版!

1,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原產地印度,是用烏茲鋼錠製造,表面擁有鑄造型花紋的刀具。大馬士革刀通常為彎刀,其最大的特點是刀身佈滿各種花紋,如行雲似流水,美妙異常。這種花紋是在鑄造中形成的。

不過其實大馬士革鋼刀是歐洲人的叫法,用來指伊斯蘭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的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俗稱大馬士革刀),這種鋼在鑄造成刀劍時表面會有一種特殊的花紋--穆罕默德紋,是屬於花紋鋼中的鑄造型花紋鋼。幾乎所有古代的花紋鋼都是用來製作武器的。因為花紋能夠使刀刃在微觀上形成鋸齒(肉眼無法分辨),使得刀劍更加鋒利。大馬士革鋼刀上的魔性的花紋簡直是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

『大馬士革鋼龍泉菜刀』

,由於印度的烏茲鐵礦在17世紀末被開採殆盡,所以鑄造型花紋鋼也消失了,大馬士革鋼刀的製作就此失傳。20世紀,不斷有人想利用現代的科學來分析和復制大馬士革鋼刀,但是都失敗了,而今大馬士革已經成為花紋鋼的代名詞了,現代的大馬士革鋼只是焊接型的花紋鋼了,而且這種花紋是為了美觀而製作的沒有實際的意義。時至今日,那曾經名動寰宇的天下第一刀只剩下一個動人的傳說。

2,中國唐刀

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都出現在冷兵器歷史上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武器— —唐刀。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著稱於世的兩種名刀,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均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說是我國刀劍史上的巔峰。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114釐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

上圖的環首漢劍,參數為:

<全長> 約110cm;

<刃長> 約75cm;

<刃材> 百煉鋼;

影視作品中的唐刀!

『28寸黑檀木唐刀』

<全長> 約106cm

<刃長> 約74cm

<工藝> 百煉鋼

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良傳統,在吸取了百煉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之後,再加覆土燒刃和包鋼夾鋼的技術,形成了新式的中國戰刀。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讓刀身加寬,並且延長刀柄,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剛直不阿是一種美德,寧折不彎是一種氣質,勇往直前是一種精神,開拓進取是一種功績。而正是唐刀,將這四者以實物的形式盡情地展露出來,大氣唐刀。

3,日本武士刀

早在中國唐代時期,中國的冶煉鍛造技術和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造價高昂的唐刀傳入本已經得到漢刀冶煉技藝的日本,但是當日本天皇看到性能優越做工精湛唐刀時,也驚嘆地說:只有中原才能鑄出如此精良的刀劍。日本隨即學習唐刀的鍛造之法,並加以改進,就成為了今天所見到的世界名刀之一的日本刀。提到日本刀不得不提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明末,倭寇進犯東南沿海,戚繼光初到山東備戰倭寇時,發現明軍格驕兵惰、紀律鬆弛、兵不習戰,跟熟練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戰鬥力實在太弱。於是戚繼光到金華、義烏等地招募了3000農民,並親自訓練他們,這便是早期的戚家軍。

鴛鴦陣模型

在後期實戰中考慮到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於設伏,好短兵相接。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創造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這種陣形在與倭寇作戰時好像是結伴而行的鴛鴦,於是被命名為”鴛鴦陣“。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對倭寇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4,中國苗刀

武俠電影《繡春刀》

苗刀又稱“御林軍刀”,它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因其刀身修長之故命名已經退役,但民間收藏熱經久不衰。。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創製成名於著名民族英雄戚繼光。

苗刀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使,又能當刀用,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因為單、雙手交換使用時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且結構優良,所以在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實用價值及高,殺傷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擋,故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

“苗刀用以沖鋒,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明戚繼光將軍,改鑄精絕,傳之於其部下,殺敵致果,斬將擎旗,賴以刀法,威震華夏。”

倭寇成為明朝軍隊心頭大患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視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幾位有先見之明的將領認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輕盈敏捷、刀身又鋒利,在許多方面皆佔盡優勢,無往不利。

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一次與倭寇的對戰中,取得了《陰流劍術》,在研究之後,改制了專門用以克制倭刀的苗刀,並寫成了《辛酉刀法》。這是在宋朝時中國本土雙手刀刀術失傳以後,再次出現的雙手刀法新著作。

御林軍大刀刀身鍛造採用的嵌鋼工藝,即刀身由鐵或中、低碳鋼折疊而成後,在刃部開槽,然後把含碳量高的刀鋒一半嵌入槽內,一半外露在刃部,再鍛造為一體。老話“好鋼用在刀刃上”就是這個道理,不過這種方法在中國刀製造上雖最為普遍、經濟,可實戰功能並因此打折。就拿御林軍大刀來講,其刀莖厚實,刀身剛柔並濟,破陣殺敵絕無折斷,是明代腰刀之精品,可以對抗同時代任何規格的倭刀。

5,尼泊爾廓爾喀彎刀

廓爾喀彎刀是尼泊爾的國刀,這種彎刀能一刀砍下一顆人頭,並在戰爭中創造了數不盡的傳奇故事。廓爾喀彎刀作為尼泊爾的國刀,不僅是尼泊爾文化的代表,並且是廓爾喀士兵的榮譽象徵,獲得戰功的士兵將被賜予鐫刻上他的名字的廓爾喀彎刀。

廓爾喀彎刀完全由手工製成,4個工人1整天才能完成一把鋒刃。在刀身底部會有小小的V形凹痕,可以將拔出後的鮮血導引,以免沾污刀柄;而且刀套背面有兩把小刀,開口的是用來削東西去皮的,未開口的是用來磨刀的,因外形很像一條狗腿因此又得名狗腿刀,為英軍下屬的廓爾喀山地兵團所裝備。此刀頭重腳輕,前寬後窄,背厚刃薄,掄砍時力量集中在刀的前部具有斧子的殺傷力,非常適合肉搏砍殺和在從林中行進時開路。

在殖民地時代的非洲一次戰役中,英軍廓爾喀山地兵團以寡敵眾,最後彈盡援絕,雙方進行殊死肉博戰,非洲部落以長矛、毒箭與刀棍棒斧對抗廓爾喀山地兵團的廓爾喀彎刀,廓爾喀山地兵團以超過1比13以上的人數劣勢力敵不降,狗腿刀也在此役發揮了驚人的戰鬥力,雖戰到最後,一個七百多個人的團只剩下個位數的勇士存活,而集合了十數個部落的非洲戰士也傷亡殆盡,從此之後,廓爾喀彎刀的威名揚名於世。誠實、鋒利、優美的的刀刃,促成了幾百年傳奇、驕傲和刀客的自豪。現在,世界各國的愛刀之人無不以擁有一把真正的廓爾喀軍刀為榮。

6,緬刀

此刀乃馳名世界的緬鐵經過千鎚百煉,取其“鐵筋”打造而成,其特點是軟,薄,輕,它一般沒有刀鞘,而是隨身藏在衣下甚至纏在腰間,真正做到了“百煉鋼化作繞指柔”

此刀可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妖刀”。一般使刀者,刀尖,刀刃,刀背,刀鍔,刀柄都可傷人,甚至刀衣在高手手中施展開來,也是武器的一部分。可緬刀本身沒有刀衣,它殺傷性最強的地方,是刀尖和刀刃兩處,刀尖刺,捅,扎,刀刃砍,劈,削。要的是出刀如電,在幾個照面中便要傷人於刀下。由於此刀不利久戰。素有詭異奇辣,最讓人防不勝防的,便是緬刀是軟的,角度極為刁鑽。不過使刀者必須要具備相當的腕力和巧力,否則不僅傷不了敵人,反而還會自己弄傷自己。

7,哥薩克騎兵刀

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戰刀很多,但是稱的上“鷹之利爪”的只有哥薩克騎兵刀!他是屬於勇士的戰刀!

在俄羅斯歷史上-穿著黑色披風,揮舞哥薩克騎兵刀衝鋒的哥薩克騎士被成為“頓河流域的雄鷹”,他們揮舞的令對手膽寒的哥薩克騎兵刀,就是鷹之利爪;傳統的哥薩克騎兵刀長約90CM,採用中亞鐵礦石冶煉出的精鋼打製。厚背寬刃,橡樹葉狀刀尖,佔據整體寬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擁有優美卻又兇悍的弧度,鷹頭般的包銅手柄,重心靠後。

硬木製作的刀鞘以銅片包邊,通常為黑色。刀入鞘後整體樸實的讓人不會多看第2眼。但是,鋼刀出鞘,任何人揮舞起來,其自身弧度帶來的劈砍威力可以輕易砍斷小樹,闢開木樁,這種威力體現在哥薩克騎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語“像劈田菜一樣的砍掉對手的頭!”。當你躍然馬背,手持哥薩克騎兵刀迎風揮舞的時候-你可體會到“如雄鷹展翅,沖向獵物”的感受。

哥薩克騎兵刀和騎著戰馬飛奔的哥薩克騎兵一直是俄國的象徵,這種刀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還是蘇聯的閱兵武器,雖然現在已經退役,但各地的收藏熱卻經久不衰!

8,藏刀

藏刀的正式名字叫“折刀”。傳說是為了紀念英雄折勒乾布命名的。在遙遠的年代,西藏草原上的牧民大都擁有藏刀。可是牧主和頭人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威逼牧民交刀。許多牧民因拒交藏刀而被抓走。消息傳到英雄折勒乾布耳中,他為了搭救自己的同胞,就躍馬提刀殺向牧主、頭人。折勒乾布只因寡不敵眾,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牧民們為了紀念他,就將藏刀改名為“折勒乾布刀”,簡稱“折刀。

同樣作為唐刀傳承的藏刀,由於沒有大的對外戰爭和內部的戰爭,刀劍的演化和進步基本停止了,現在的藏刀。大都用於生活、裝飾和防身。已有1000多年的生產歷史藏刀,做工講究,刀身用鋼材鍛,刀柄用牛角或硬質木料加工而成。

精美的藏刀大都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由於鍛打精緻,鐫刻細膩,色彩奪目,並附有藏文,係有五顏六色柄穗,形成別具一格的藏族工藝品。特別是朋友結婚或喜生嬰兒時,送上把藏刀會使主人感到格外高興。

9,日本大太刀

日本大太刀大太刀又稱野太刀。刀身一般都在3尺以上, 和當時日本人的平均身高(150釐米至165釐米)對比下算是相當巨大的武器。大太刀通常都是背負在背後,不過若是180釐米以上的人則會像一般刀劍一樣別在腰間。這種刀一般很少用於江湖搏殺,而大多用於戰場。

日本人用大太刀的刀法,是刀和手臂都伸得比較直,從頭頂一刀斬下去,一直至地面再回彈起來。為此,有些大太刀根本就沒有經過熱處理,免得打在地面上時崩裂。不過由此可知,日本人是把大太刀的長度完全用盡,力度也完全用盡,將其優勢發揮出來。

『康熙戰刀』

在一般人的想像裡,大太刀是種能把騎士和馬一起砍成兩半的武器,因此也有人叫它斬馬刀。但大太刀在戰場上並不是這樣使用的,而是從騎士的攻擊範圍外趁機攻擊馬腳。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斬馬刀,才是真正拿來攻擊騎士與戰馬的武器。

10,中國大砍刀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大刀隊

這種刀作為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為中國所獨有,特點是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利於劈砍。

應該說,這是一種最具中國特色的刀,稍具兵器常識的人,一眼就可看出,此刀來自中國,而不會是別的國家。儘管它沒有繁雜的工藝,沒有華麗的裝飾,樸素得就像任何一個名叫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的中國人一樣,但全世界都曾領教過它的厲害:義和團的弟兄們用它砍過西洋鬼子,29軍的勇士們用它砍過東洋鬼子。

1933年3月長城抗戰前夕,四名華北婦女代表來到喜峰口勞軍,拿著戰士的大刀留影。

在任何場合,它不藏不掖,光明磊落,正正堂堂,舞動起來威風八面,豪氣乾雲,即便是鬼子們頗為自詡的武士刀,碰上它也要退避三舍,不敢和它硬拼硬架,一旦被它挨身,便難逃裊首厄運。它不像有的刀劍一樣,可作裝飾和擺設,它來到這世上的唯一目的這是殺敵砍仇,只有它,才把“刀”的原始內涵闡釋得淋漓盡致,因此,它可以算是所有刀類的祖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