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小孩子體溫較高,也較容易發燒。小兒發燒是家長最常見到,也是最令家長擔憂的問題。
您知道嗎? 發燒其實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發燒的本質並不是生病,而是藉由發燒傳達身體不適的訊息。身體無法散熱、產熱太快、嬰幼兒汗腺發育不完全,等等,都是造成發燒的原因喔!
為什麼嬰幼兒比較容易發燒呢?
在嬰幼兒時期,因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低。普遍來說,如果寶寶的肛溫超過37°C或腋溫超過37.9°C才是有意義的發燒。
最常見造成孩子發燒的原因是感染。當細菌或病毒侵入時,身體會產生免疫機制,而白血球反應後會產生熱素,同時也會刺激大腦中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讓周邊血管收縮,減少散熱。此時孩子的四肢逐漸有冰冷的感覺,接著肌肉開始收縮,間或產生打寒顫的現象,慢慢的體溫開始上升,然後引起發燒。當身體的免疫機制啟動後,血管擴張、大量流汗後體溫慢慢降低至正常範圍內。這也就是發燒的三個階段:發冷期、發熱期、退燒期。
如何測量孩子的體溫?
測量孩子的體溫之前,要確認孩子至少在半小時內是否有吃太熱、太冷的食物,或是在太熱、太冷的情境下,避免因為這些外在因素,影響身體的體溫。
三種測量體溫的方法:
- 肛溫測量: 正常肛溫是在攝氏36.2°C-37.9°C,測量1-3分鐘。
- 腋溫測量: 正常腋溫是攝氏35°C-37°C,測量5-10分鐘。
- 耳溫槍測量: 正常腋溫是攝氏35.7°C-37.9°,測量1-15秒。
發燒的好處
- 是一個警號,表示身體有問題,需要注意或就醫。
- 體溫升高時可殺死身內病毒及細菌,也抑制病菌生長。
- 發燒時身體會不適、容易疲倦所以需要多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
發燒的壞處
- 體溫突然升高可能會引發抽和筋熱痙攣,好發於六歲以下的幼兒。
- 發燒使寶寶身體不適、食慾不佳精神也不好。
- 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食慾不振,容易急速消瘦。
孩子發燒的十大原因排行
- 感冒: 通常會流鼻涕、眼淚,預估3-5天可以痊癒,如果燒超過41°C就要立即就醫。
- 耳鼻喉發炎: 通常會帶有發炎、喉嚨紅腫現象,預估3-5天可以痊癒,如果燒超過41°C就要立即就醫。
- 玫瑰疹: 通常1歲左右的孩子最容易發生,孩子會莫名高燒到39°C以上,持續3-4天,退燒後皮膚會起紅疹,之後紅疹就會慢慢消失。
- 預防針: 施打疫苗會有輕微的發燒現象,較嚴重的會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的疫苗。通常預防針在72小時內都有可能會有發燒的狀況,如果超過時間,家長就需要另做判斷了!
- 敗血症: 這是一種細菌侵蝕到血液中的疾病,通常是先天免疫不良,或是使用過高劑量的類固醇導致,有敗血症的患者會有可能造成腦膜炎,是額外需要被注意。
- 尿道感染: 通常較多發生在1歲以下的孩子。屬於細菌感染,通常會需要兩周才可痊癒,尿道感染也可能會併發腎功能受損的問題喔!
- 腦炎、腦膜炎: 通常較多發生在6個月到3歲的孩子,最典型的症狀是發燒,而且伴隨精神倦怠、眼神呆滯、食慾欠佳、抽筋等問題,遇到這個症狀請盡快就醫進行更深入的檢查。
- 穿太多、發牙熱、夏季熱: 這個狀況通常是短暫的是來自外在的因素,通常這種狀況孩子的活動力還是很好、食慾也不會受影響,這時可以調整室內的溫度,或是了解狀況,讓孩子可以適當的散熱就可以了!
- 腸胃炎合併脫水: 症狀有嘔吐、拉肚子、食慾下降、發燒、脫水,遇到這個狀況需要就醫住院,讓醫院給予適量的點滴,吸收身體應該有的營養。
- 川崎症: 通常會發生在1歲左右的孩子身上,症狀會持續多日的發高燒、眼紅、唇裂、頸部淋巴腫、四肢臃腫。通常遇到這狀況需要住院志良,需要給予免疫球的蛋白治療,痊癒後有可能會有皮膚脫皮的症狀。
如何照顧發燒的孩子?
- 調整室內溫度約攝氏25°C-26°C
- 盡量減少衣服
- 多喝水發汗
- 如果持續高燒,可以給孩子洗溫水澡 (約攝氏37°C),讓孩子血管擴張散熱。
- 給孩子使用水枕。
照顧發燒孩子的料理食譜
- 發汗粥:適合可食用稀飯的孩子,約六個月以上,發燒時沒有合併腸胃問題者。半杯米加1500cc的水浸泡十五分鐘後煮滾,加入拌炒過的細碎大蒜、生薑、洋蔥、絞肉後熬煮至熟爛即完成。
- 杏仁雞片湯:適合可以吃肉類的孩子,約九個月以上發燒時沒有合併腸胃問題者。杏仁、甘草、生薑、大棗洗淨後與氽燙過的雞肉以1000cc的水煮開後,去浮油再轉小火煮半小時,隨後再加入豆腐煮至雞肉熟爛即可。
- 生薑炒肉絲:適合牙齒已健全的孩子,約兩歲以上。瘦肉絲輕炸過後將油倒出,生薑、青蔥大火炒半熟後加入肉絲,並以少許的酒和鹽調味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