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使生命年輕。自小茹素的她,活了115歲,是新加坡的國寶!20幾歲時她說了一句:「從今以後,我不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的吃喝穿著」便開始行動,施愛人間近一個世紀。她是怎麼樣活得充實又快樂?她的衣食住行是怎麼樣?來聽故事。


       

       


       

許哲(1897.7.7-2011.12.7)

著名居士,英文名字是「德蕾莎 (Teresa) 」,梵文名字是「愛人 (Prema)」,出生於中國汕頭,自小茹素,27歲上小學,47歲學護理,67歲獨立創辦養老病院,69歲學瑜伽,90歲學佛,100歲用功學中文,101歲皈依佛門,2002年禮請凈空法師為證明師,皈依三寶,並受五戒。被新加坡人視為「國寶」,是當時女性華人中皈依佛門的最年長者。


       

不快樂的童年

一八九八年,許哲誕生在在廣東汕頭的一個荒僻小鎮。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彌天蓋地的戰火似乎延燒不到這個山野荒僻的小村落,人們依然過著寧靜的農耕生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許哲沒有快樂的童年,乖巧、懂事的許哲雖然每天忙著家務,依然不得父親的歡心,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換來一頓責罵毒打。
       


       

悲慘的童年印記,即使在一百年後,許哲仍感到不堪回首。後來,她的父親跟隨另一個女人離開了家庭,母親帶著她和姐、弟、妹四人離開到馬來西亞檳城投靠親戚。


       

念小學,已27歲

檳城附近有一個天主教姑娘堂(修女會)辦的小學,二十幾歲的她經過就不禁駐足,心生羨慕,「我一定要讀書識字,我不能一輩子給人家掃地。」當她鼓足勇氣走進去跟修女們說,她想讀書,可是沒有錢,但可以幫忙打掃洗衣服。仁慈的修女們同意了。就這樣,27歲開始第一階段的求學。
       


       

自此,許哲像一塊缺水的海綿大量吸取知識之洋,內心有著前所未有的充實與快樂。


       


       


       

不屈就傳統,毅然離開

傳統的保守社會裡,27歲未出嫁會飽受爭議,為了逃避那些令人不勝其擾的事,她離開檳城去到香港,做清潔工作,後來成功應聘成為手寫速記的秘書。因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攻打香港,許哲便隨老闆遷移至重慶。


       

心頭一震

那一段日子,許哲過著富足優越的生活,當時,一般人平均月薪是二十元,許哲卻已經領取一百五十元的高薪。有一天,她和朋友走出一家高級餐館,有一個人趨向前擋住她的去路。「請你好心給我一分錢買麵包,我已經好幾天沒吃飯了。」那人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許哲乞討。當下,許哲心頭一震,「這世上,還有這麼可憐的人,餓好幾天沒飯吃。我剛剛那一餐飯,可以讓好多窮人吃好幾天了。」望著那可憐的人,許哲告訴自己:
       


       

「從今以後,我不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的吃喝穿著,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掠奪窮人的錢。」


       

捨棄高薪為助人

戰火蔓延到重慶,寧靜的山城,出現許多的流民傷兵。她毫不猶豫地辭去原有的高薪的工作,加入一個反戰的英國救難組織。一九四五年,許哲內心對貧苦、病弱的窮人有一份很深的牽掛,47歲的她希望自己能學會護理工作,將來才能為老人、窮人、病人服務。一句「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幫助更多的窮人。」感動了護校校長。護校八年,許哲用心學習,她學習到從小孩至老人,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各種不同層面的照顧與養護。
       


       

她默默許下心願,要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技能,完全奉獻給需要的病人、老人與窮人。


       

前往巴拉圭


       

畢業後收到巴拉圭「兄弟協會」的邀約,一個由二十一個國家成員(加上許哲是二十二個國家)所組成的協會。一個專門收容窮人的慈善機構,其秉持著「世界一家」的理念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隨即毅然前往。
       


       

在收容所工作,是沒有薪資的,雖然忙、累,但能將自己所學奉獻在窮人身上,為他們減輕病苦,她感到很安慰。


       


       


       

回到檳城,母親的懷抱

一九六一年,已離開母親三十多年的許哲,突然收到母親的來信。八十四歲的母親在信中說到:「世界各地,到處都有窮人,媽媽隻有一個,我老了,你回來吧!」就這樣一句話,把遠在巴拉圭的許哲拉回到檳城。
       


       

自離開檳城到香港,輾轉到了重慶、英國、巴拉圭,闊別三十餘年,許哲又回到母親的懷抱,母親幾十年來思女之情終於獲得了慰藉。在檳城待了兩年,因為妹妹罹患心臟病,要到英國就醫,許哲便帶著母親到新加坡與姊姊同住。


       


       

一生創辦了九所養老院        

許哲這一生,除了為當秘書那段時間有領薪資之外,其餘工作都是無薪職。
       


       

在新加坡,她自薦到一個「窮人醫院」病人,期間醫院老人的經歷,讓她決定自己辦「養老病院」,而且是完全免費幫助老人,得到姊姊的資金上和行動上的支持。初期,養老病院的一切開銷,都由姐姐承擔。許哲說:「姐姐的生活非常節儉,對我的想法相當支持,隻要我需要錢,她二話不說就拿錢給我。」


       

其實,許哲姐妹照顧窮人的心,是來自童年時期母親的身教。當時,雖然家裡很窮,但是,隻要有窮人到家裡來要飯,母親總是會想辦法分一些給他們。耳濡目染下,母親的慈悲善行深深影響許哲姐妹,使她們擁有一顆仁慈博愛、歡喜布施的心,無我無私地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瑜伽帶來的奇妙經歷        

六十九歲才學瑜珈的許哲,提到學瑜珈那一段「心想事成」的奇妙經歷。有一天,喜歡讀書的許哲,在書中讀到學瑜珈的好處,但什麼是瑜珈?她卻是一知半解。「哎呀!真希望有個人來解釋瑜珈給我聽,而且教我學瑜珈。」她在心裡發出這樣的祈求。奇妙的事發生了。當她發願要學瑜珈,過幾天有一個人來參觀她的養老病院,那人身著橙色長衫,頭上戴著橙色帽子。
       


       

「你是出家人嗎?」許哲問。「是的。」許哲又問:「你教瑜珈嗎?」「是的,我的工作就是教瑜珈。」


       

上帝派這位瑜珈老師來到她面前。就這樣,許哲開始跟著老師學習瑜珈和靜坐。


       


       


       

長壽之道——有愛不老        

「保持健康,是因為不想生病,麻煩別人;關於長壽,那不是我求來的,是上天要我做事情;至於年輕,因為我不想老,所以年輕。」
       


       

110多歲的她,精神奕奕,絲毫未見老態,令人嘖嘖稱奇。身心清凈,不煩不憂,喜樂自在。


       

自小茹素 樸簡一生

食:
       

「素食主義」的她,日食一餐,基本上是吃生機蔬果。如果食物需要烹調,也不猛火煮食,以免養分喪失。「我的飲食很簡單,早上喝一杯牛奶,中午吃一些青菜和水果。有時青菜用水燙過,不煮不炒,不加油、鹽,切了就吃。生吃能完全保持蔬菜的養分,水煮過養分就少了一半。晚餐若不餓就不吃。我從小吃素,因為吃海鮮類,全身會發紅、發癢。我覺得人不需要吃很多東西,吃東西很浪費時間,先要去買,還要煮、洗,吃完了又要洗碗。假如吃生的,隻要洗乾淨,吃了就算了,節省的時間,可以看書,可以做有益他人的事情。」


凈空法師告訴我,阿羅漢心地清凈七天吃一餐,我聽到就說:「我來學學看。」凈空法師教我要慢慢的學,現在一天吃一餐,可以學兩天吃一餐,再一段時間,三天吃一餐,這樣時間就更多了。


       

衣:        

我從來不買衣服,穿的衣服都是從垃圾筒撿回來的。能穿的,洗一下就穿;不能穿的就修改。我看到世間還有很多窮人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我要去買一件新衣服太浪費了,覺得對不起那些苦難的人。


       

住:        

我自己住一個房子,我除了在書桌及床頭櫃上放一張母親的相片,其它的什麼擺設都沒有。廚房多半是燒水用的。有些社會人士送紀念品表揚我,有的收起來,有的丟掉。有人跟我照相,照了就撕掉,留這個沒有用,這些東西是累贅。


       

靜坐. 瑜珈. 散步. 讀書        

除了不吃熟食,她也不喝茶、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吃糖、不吃菇蕈類食物。因為酒、茶和咖啡會刺激神經,糖和菇蕈類是惰性食物,影響靜坐。除了清靜飲食,每天的靜坐、瑜珈、散步,也是她的長壽秘方。每天清晨四時起床,起床後先靜坐一兩個小時,讓身體進入絕對的安寧;之後再做瑜珈,保持身心的柔軟。瑜珈之後是散步,與大地親近。散步後,她會想想今天有什麼事要做,開始一天的行程。如果沒事,她就看書,活到老學到老的她,總是透過書籍不斷吸收知識。


       

「看書是我最喜歡的事,有好書看,我不睡覺。我喜歡看哲學的書,哲學書能開闊我的視野。」


       

許哲一生獲獎無數,大愛行動仍在繼續。許哲居士博愛的精神得到全世界多個機構的獎勵與表彰,被邀請在多次研討會上發言,為接受許多的採訪。面對這些榮譽,許哲平和地說:


       

「我所做的隻是很平凡的事,就好象當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給他喝。這是一種本能,我從不把它看成是一種成就!」


       


       


       


       


       


       

一世紀的漫長歲月,她無私地奉獻,無條件地愛人,尤其是窮、病、老、苦的人,更是她心裡最關心的對象。


       

「我不是單獨來此世界,我有許多同伴,幫助他們是我的責任,我愛他們,沒有條件,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