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智慧,是慈悲的智慧。這有別於世俗的聰明。正所謂「心懷慈悲,方得平安」,只有我們真正懂得慈悲才是一切福樂的根源時,我們才能觸見這智慧。因此,無論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還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其實都是佛性在不同層面的呈現,而在真如佛性之中,它們又都是一體不二的。
世界上所有武器都由人類使用,唯有憤怒這種武器,是它在使用人類。正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使我們內心失去平靜,可當我們冷靜觀照內心,就會發現,嗔恨其實是愚痴的表現。當我們生氣時,等於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使自己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無論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這都不是慈悲。
人無所舍,必無所成。心無所依,必無所獲。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還須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棄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溫暖的還是自己。心中有岸,才會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觀世音菩薩有一個名號叫觀自在,因為他能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所以,我們要像觀世音菩薩,時時觀照自己,看看自己觀人自在不自在,觀事自在不自在,觀境自在不自在。時時觀照自己的心,看心自在不自在,能夠一一觀照以後,都覺得很自在,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不管我到什麼地方去,我是去找快樂的。我決不會到什麼地方去找痛苦,因為我生來就是個尋歡作樂的人。只有痛苦找到我頭上,我才會痛苦。
無論哪一行,都需要職業的技能。天才總應該伴隨着那種導向一個目標的、有頭腦的、不間斷的練習,沒有這一點,甚至連最幸運的才能,也會無影無蹤地消失。
佛法里常常會講到因緣,世上的每件事都是有因緣的。然而現在人們因工作忙碌,生活緊張,對事物的看法,總是不自覺的處於主觀的位置去思考,從不認為有「因緣果報」。正如我們時常得面對分離,時常會因緣散而糾結,感傷。但如果我們能看破人與人之間聚散的因緣,那麼,在緣散時,你一定可以淡然的轉身!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說,人的痛苦,源於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常常,我們苦苦的追逐,又執著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爭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心靜下來,心靜下來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讓心靜下來,靜觀自在。
《瑯琊榜》耿直萌叔陳龍戲裡戲外的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