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從年輕走到中年,從中年走到老年。什麼是境界?境界就是人生之始能看遠,人生中途能看寬,人生終年能看淡。年輕時要看遠,中年時要看寬,老年時要看淡,這是君子的三種修行,人生的三種取捨之道,和人生的三重進境。
三種年齡,正是君子的三種修行
《論語》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年輕時戒色,蓄元氣。色字頭上一把刀,古人造字用意極深,無不期望後人見字戒惕。何況色不迷人人自迷,色也並不只是女色,而是代表著慾望。所以人在年輕時應將精力放在正處,在學生時代就應當專心學業,初踏入社會就應當認真工作,不同的時期都有應做的事情。如今網絡社交發達,出現了一些偏離道德的行為,更是需要能夠節制、約束自己。
中年時戒鬥,養和氣。人在壯年時指向一切的鬥,比如在職場中常會為了利益、職位而勾心鬥角。人一旦養成這樣的品性,人生的關注點價值觀也會發生變化與扭曲,從而無視人生的真正樂趣,即便有朝一日功成名就,所獲得的喜悅也是畸形的。所以應當努力克制自己,變得平和謙讓。
年老時戒得,養正氣。“得”是貪得,包括財富、地位、美色等。不只是有權有勢者,即使在普通生活中,也廣泛存在貪戀小便宜,或者愛攀比自己工資多少、自己兒女工作優劣,或是逢年過節子女為自己送什麼禮物等現象。過於在乎一些小利小得,貪婪無度,就會損害元氣、損身折壽。
三種年齡,正是人生的三種取捨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取捨,是人生必須要上的一堂必修課,關係著人生能否順利畢業。取捨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二三十歲,要懂得年輕時的取捨。
二十歲時,應該不再計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計較父母的職業。十幾歲時會和別的孩子比較家庭出身,比爹娘官大官小,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到了“弱冠”之年,還無自立之志,那就會一輩子都沒出息。三十歲時,已成家立業,大丈夫就該不再計較妻子的容貌,要深知賢惠比美貌更重要;老婆就該不再計較老公的身高,明白能力比身高更有作用。
四五十歲,要懂得中年時的取捨。
四十歲時,應該不再計較別人的議論 ,誰愛說啥就說啥,自己想咋過就咋過,不會再輕易被別人議論左右,這點本事還是應該有的。五十歲時,應該不再計較無處不在的不平之事,不再計較別人的成功對自己的壓力,不再眼紅他人的財富,不再當仇富的“憤青”。
六七十歲時,要懂得年老時的取捨。
六十歲時,應該不再計較什麼,上班族不再計較職位高低,經商的不再計較利大利小,當官的不再計較官大官小。七十歲時,人到古稀,不再計較的東西要更多,年輕時爭得你死我活的東西現在只會淡然一笑,中年時費盡心機計較的東西如今看來已無關緊要。此時心頭只重三樣事:健康的身體、和諧的家庭和良好的名聲。
三種年齡,正是生命的三重進境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句話說的正是年輕、中年和年老時,人生所應有的三重進境。
年輕時,要完成人生的第一重進境。所謂“十五而有志於學”,就是要早立志、立大志並勤學積累,因為就像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所謂“三十而立”,就是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包括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要有一技之長。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中年時,要完成人生的第二重進境。所謂“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徬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四十歲的人,挫折讓他明白了,個體左右不了群體,那就必須正視它,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空想,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對內,他明白了自己。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
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是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再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年老時,要完成人生的第三重進境。所謂“六十耳順”,是到了六十歲,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是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 中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至於利,再多的財產,當你離開人世時,也都留給子女了,唯有身體是自己的。
六十歲的人,經歷了歲月的打磨,經歷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跡,成就的卻是自己豐富的閱歷、涵養、修養。六十歲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腳步慢了,卻可以細細品味人生,欣賞人生旅途中各種景色,享受於無憂無慮的輕鬆生活,和品味酸甜苦辣的回憶所帶來的一番別緻感覺中。
所謂“七十從心所欲”,很簡單,就是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很重要的是後面的三個字:不踰矩——得不違反 規矩。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都 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能盡快擺脫傷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計較;甚至對疾病的傷痛也能坦然面對,默默承受。
綜上:在自己的年齡段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就是本分;本分地走過一生,就是境界。最好的人生,是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能夠看遠、看寬、看淡。這就是人生的真諦,這便是人生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