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就任行政院長至今,民眾評價貶多餘褒,外界大多認為乃因一例一休及重啟核一這兩項重大爭議,造成不滿意度陡升。然而追溯林全過往事蹟,便可發現其個性本就過於重名珍譽,以致於憂讒畏譏,所以有今日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
過去林全擔任財政部長時,當時的政大教授,同時也是林全好友的曾巨威曾批評:「凡是會引起爭議的改革項目,一項也沒有列入結論;能擺在中期處理的就儘量列為中期目標;會引起企業界反彈的改革建議也不見了。許多財改會委員當場傻眼,也有的委員甚至憤而退席。 」
當時的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及兆豐金控總經理林宗勇,也批評林全思想保守,法令落後,延誤業者商機。林全當時重用的金融局官員,也被外界評為多是保守、嚴格管制型的官員。
對照今日林全內閣,任用的人多是前朝官員,心態思維同樣是保守落後,才會提出亞洲矽谷,這種以為硬體升級就能帶動軟體升級的迂腐政策,可見歷經十年之後,林全的格局與視野依然未有長進,依舊原地踏步,馬齒徒長。
甚至當初林全擔任主計長時,主計處曾要公布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數字,但因數字過於難看,因此林全下令主計處不准再對外公布。這種作法,無疑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由此可見,每個人都有他致命的弱點,而林全的弱點就是過於重視名聲,因此深怕引起任何批評。所以只要是會引起爭議的改革政策,他不敢做;一旦引起爭議,他就會靠向批評力量最大的一邊。
即使十多年後,林全這種軟弱個性依然沒有改變。六月中他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曾表示,台灣金融應該要整併,但是因為二次金改被污名化,假如民併公的話會遭到批評,所以沒有辦法作。唯一避免批評的方式就是,要求民間金控先去家族化,才有資格兼併公家銀行。也因此日前財政部長許虞哲,對於台新併彰銀案也表示,台新要先去家族化才有可能合併彰銀。
從這段專訪便可看出,林全真正最在意的,只有會不會被批評而已。即使他覺得台灣金融應該整併,他也不敢去做;即使明知要求去家族化,反而會提高民併公門檻,扼殺金融整併之路,他也是選擇以避免批評為優先。
種種事蹟在在可見,林全並不是一個開拓者,也不是改革者,他最多只能做一名守成者,甚至能做好守成者都屬萬幸。
在歷經馬英九執政八年後,國家百廢待舉,此時台灣急需的是一個具有魄力的改革先鋒,而不是像林全這種保守怯懦的守成者。這樣的人,應該是適合當蔡英文總統任期最後的閣揆,而非最初的閣揆。
然而不幸的是,蔡英文便是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只能任用林全。這是蔡英文的不幸,也是林全的不幸,更是國家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