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輕柔優美的音樂,靜下心想一個問題:你是否有過委屈自己,讓別人高興的經歷?
“好不容易忙完準備回家,同事要去約會,讓我替他頂班。”
“朋友托我買車票,結果大半夜跑去火車站排大隊。”
“有次應酬不好意思拒絕,本來答應孩子早點下班陪他又爽了約。”
雖然心有不甘,礙於面子,哪怕超出能力範圍,也硬著頭皮答應。
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專家泰勒·本-沙哈爾說過:“我們太忙碌,總想著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事情,從而忽視了體會快樂。”他建議人們簡化生活、學會拒絕。
拒絕他人有技巧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對不愉快的事都想避免。因此,拒絕別人時換個方式,同時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首先,要尊重
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真誠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對方的自尊心,也就比較能接受你的拒絕。
如“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性格某些方面不是很般配,做戀人可能雙方都不合適,繼續做好朋友好嗎?”。
其次,要共情
直接、生硬地拒絕別人,容易使對方產生抵觸心理,一開始就站在了與你對立的立場上。但是,如果首先從他人的角度考慮,那麼對方也許就會自然而然地接受。
如“經理,我知道這一段公司業務繁忙,您也操心很多。但這項工作真不是我的專長,我怕做不好,耽誤時間不說,還可能給公司造成損失,我希望能在我的專長方面為公司做出貢獻。”
另外,講技巧
用和緩的語氣,把拒絕的理由和自己的為難表達出來。如使用“夾心餅乾”式的句式,開頭表達願意幫助對方的意願,中間委婉說明無法幫助的理由,最後用善意、祝福,或給予其他來補償。表達“雖然我無法滿足你的要求,但是我仍然是在意你”。注意巧妙運用語言和身體語言、與對方進行視線接觸。
不開口也能拒絕
嬰兒會把頭轉向一邊對大人表示拒絕。表示拒絕的身體語言信號非常豐富。學會識別它們,有助於準確把握對方心理。
•表情說“不”。
多數人習慣用撇嘴、聳鼻子、皺眉頭等表情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厭惡和拒絕。前兩種表情屬於本能反應,從嬰兒時期就存在。如果厭惡到反感生氣,人們通常會皺起眉頭。
•手勢說“不”。
擺手是最常見的表示拒絕的手勢。此外,人們還會雙手向外推表示拒絕或防禦。如果雙手外攤,則表示無可奈何或不感興趣,“沒辦法,雖然我不接受,就這樣吧”。
•身體說“不”。
轉頭或轉身是表達拒絕的常用動作。攤手、撇嘴、聳肩三個動作連續發生同樣代表否定。雙臂交叉抱在胸前是另一個表示拒絕和防衛的經典動作。世界盃比賽中,大家會頻繁見識了這一動作。裁判做出判決後,如果有球員試圖辯解,裁判通常立刻將雙臂抱在胸前,意思是“你不需要跟我爭辯了!”
當無法徹底拒絕時,不妨適當折中,部分地接受對方的要求,同時提出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從而互相尊重,收到雙方都比較滿意的效果。
實在無法拒絕時,不妨採取“積極賦意”的心理學策略,把消極的事情往積極方面轉化,想想這件事情可能帶來的好處,試著心甘情願地接受。
遭到拒絕別灰心
被人拒絕時,我們會覺得傷自尊,甚至影響自信心和自我評價,被拒絕的經歷久久難忘。對此,教你幾招擺脫困境。
1換位思考
回想自己是不是也常常拒絕別人,或者嘴上沒說但心裡也不樂意?如果有,那麼反過來也一樣,別人即使某件事情拒絕了你,並不等於他們不在意或不看重你,只是他們真的不願意做。
2以退為進
被拒絕後,與其傷心憤怒,不如多問對方拒絕的原因,也許是沒時間、沒心情等等。坦誠告訴對方,“哦,雖然挺意外的,但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苦衷,方便告訴我嗎?”了解原因才有努力的空間。
3放棄拔河
很多人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聽自己的。事實上,像拔河一樣,溝通是一種雙相控制。
真正的溝通在於雙方的交流,求同存異。因此,別人拒絕你並不意味著你與他的溝通失敗了,如果溝通的目的只是讓對方說“是”,反而容易因為目的性太強而遭到對方的抗拒。
4化整為零
有了前面幾步的鋪墊,至少被拒絕以後你不會那麼臉紅心跳,無所適從,更不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拒絕後不馬上放棄,這時不妨把自己的要求修改一下。
對方拒絕了你也許只是因為你的某一部分要求不合理或者難以接受,所以不妨問問對方,怎麼做他才能接受,這不失為一種坦誠主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