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在中國式育兒中,是用得最多的一個詞語了。                                                


一個孩子在哭,拽著媽媽的手,要超市貨架上的玩具,媽媽講道理無果,很生氣地說:「你到底聽不聽話?」


周末的下午,爸爸說要帶孩子去游泳,一起鍛鍊身體,可孩子卻想和小朋友一起去遊樂場玩。爸爸試圖說服孩子,可孩子還是堅持要和小朋友一起玩。爸爸很惱火:「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孩子的鋼琴學得非常快,考試成績也提高得很快,爺爺知道了這個好消息,表揚孩子:「真乖!真聽話!」

……

       

       


「聽話」二字,幾乎能被我們大人運用到各種育兒場景中。似乎,孩子只要表現好,讓大人滿意,就能用聽話來表揚;否則,就是不聽話。也因此,聽話成了語義最廣,也最為模糊的育兒詞語之一。從這點上看,可以和聽話相媲美的還有「乖」、「懂事」。



想想,漢語詞彙那麼豐富,可為什麼被我們用來形容孩子的行為的詞卻如此匱乏?因為我們大人在育兒上太過界限不清。        


原本孩子努力的初衷有很多種,或許是因為喜歡,或許是因為好奇。原本孩子叛逆的初衷也有很多種,或許是因為不舒服,或者是因為他們長大了。總之,孩子的行為舉動多半有他們自己的理由,然而家長們卻僅僅用一個「聽話」二字,把原本屬於孩子的事都給「拿」了過來。


聽話,聽誰的話?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意願。於是孩子的生活內容,就被全盤納入了父母的意志領地。好像孩子們來到這個世上,不是為自己而活,不過是為了滿足父母而存在著。


若孩子能夠表達,他們一定會說,「聽話」是這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        


       


若孩子能夠表達,他們一定會說,「聽話」是這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



2        


洪蘭老師指出讓孩子聽話的界限問題,她說,聽話要分兩種:一種是紀律,是基本的行為規範。這種「聽話」對孩子的確是必須的。孩子一定要有紀律才會學習,沒有紀律的孩子不能教。        


另外一種是,你要聽我的,我叫你怎麼樣做你要怎麼做,那種做法就不合理了,卻非常頻繁地出現在中國式育兒當中。如果父母總是這樣要求孩子聽話,那麼孩子的自我成長是受到壓制的。他可能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變得膽小,也可能變得叛逆,更加不聽話。


這麼做還可能帶來一個問題,就是讓孩子失去創造力。比如,媽媽看到3歲的孩子隨意塗鴉,就說他畫得不像,偏要他聽她的話,畫出具體的形狀來。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豐富到無法用具體形狀來表達,所以要求孩子這樣的聽話,只會限制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所以,洪蘭老師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要求孩子跟我們一模一樣,而是要給他超越的空間。她舉了喬治·巴頓的例子。


喬治·巴頓是二戰時有名的美國將軍。他的脾氣非常壞,可是他的軍團卻沒有因此反感這位將軍,反而能夠很出色地執行他的命令,出色地完成作戰。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有記者去訪問他,問他,你脾氣這麼壞,為什麼士兵還對你這麼好。


他說,因為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很大的才能,每個人都比我強,所以我每次下達任務,我並沒有教他們怎麼做,或者要他們照我的話去做,而是跟他們說,「你們去做,讓我驚喜。」所以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作戰方案,然後我再在裡面挑一個比較好的方案,這就是我的團隊最成功的地方。


在育兒上也一樣,把我們的控制欲消除掉,孩子才能給你驚喜。換句話說,如果想要孩子成功,那麼請給他不聽話的空間。        


       


如果想要孩子成功,那麼請給他不聽話的空間。



3        


一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問我要怎麼管。


他說,應孩子(5歲)要求,給他報了鋼琴課。可回家練琴的時候,孩子卻要耍小聰明,不按照老師教的彈,要自己瞎彈。他跟孩子說,要認真對待鋼琴,可孩子不聽,繼續瞎彈。他生氣了,打了孩子的手,說,如果不認真彈,就把鋼琴課取消了。沒想到,這話沒嚇唬到孩子,孩子反而賭氣說,取消就取消,不學就不學。



我跟他說,想要孩子「聽話」,一般有3個條件:


一是,你有沒有先聽孩子的話。        


如果沒有,那麼你們的親子關係就堪憂了,孩子很可能不聽你的。我建議朋友先「聽孩子的話」,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彈,是不是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樂趣?如果孩子覺得這樣好玩,那就讓他玩一會兒,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板著臉孔監督孩子彈鋼琴,估計他很快就會興趣全無。不如先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彈3分鐘,之後再讓他認真按照老師教的彈。



二是,你說的話是否正確,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其實就是前面說到的育兒界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是不是成長問題,還是原則問題,你是不是必須要管,是不是如果不按照你說的做,孩子就變壞了,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如果不是你不管天就塌了,那麼我建議你先等等。比如孩子沒有按照計劃的步驟練琴,這只是一個小偏差,有什麼關係呢?他的好奇心,他在探索中的那份快樂體驗才更寶貴。



三是,你說的話,孩子能否聽得懂。        


這是語言表達的問題。我們需要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跟他立規矩。比如,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去「教訓」孩子,更不要動不動就以「你怎麼這樣那樣」的句式評判孩子。而是用一顆平等的心去靠近孩子,以及多用「我想/我希望……」去引導和鼓勵孩子。



很多時候,是我們太過焦慮,只是單方面地想要孩子聽我們的話,卻不願意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我們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拓寬了自己的界限,孩子也就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間,自然也就不需要叛逆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願意聽我們的話,他們也喜歡這種合作共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