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美國紐約一位叫伊麗莎白·科克倫的女記者無意中聽說一個人被送到精神病院後,病症變得極其怕人: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只要有人進來,就馬上躲到房間的一個角落,還總是自言自語「不要打我,不要打我」。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伊麗莎白的職業敏感告訴她,精神病院肯定有問題,說不定是個大新聞,她決定裝扮成精神病人混進醫院去一探究竟。


她翻看了許多精神病方面的書,把精神病的各種癥狀瞭然於心,還專門去觀察真正的精神病人的神態動作,直至她可以隨時進入到精神病患者的狀態。她徹夜不眠,一遍遍地說有人要殺她,對著鏡子撕扯自己的衣服、頭髮,說自己身上住了一個人……她賣力的表演甚至騙過了醫院派來的專家,她順利地被紐約一家精神病院收治。        


在精神病院裡,伊麗莎白吃盡了苦頭。整個醫院瀰漫著濃郁的消毒藥水的味道,令人作嘔;醫療廢棄物堆積成山,老鼠滿地跑,甚至大白天也時常躥出來。醫護人員常常用最惡毒的話語咒罵病人,給她們吃的是腐爛的食物,伊麗莎白聞著味道就差點兒要吐出來。開始的時候,伊麗莎白一直不吃,餓得很了,也只能閉著眼睛吞下去。

       

醫院沒有給精神病人準備喝的水,他們渴了只能就著水盆喝洗過臉的髒水。病人洗澡用的是冷水,且時間很短,還有專人看管著,看管的人不停地在旁邊斥罵著。醫院裡時不時有病人的哭鬧聲、號叫聲,醫護人員的斥罵聲,還有病人發作時瘮人的笑聲、哭聲……因為表演太過逼真,伊麗莎白「病症發作」的時候也被護工抽過嘴巴,甚至幾個護工一起圍攻她,她被打得全身青紫。                                                


這樣的日子,伊麗莎白整整熬了十天。等她被人「保釋」出來的時候,她大把大把地脫髮,全身上下都是青紫的。接下來的幾天,她睡覺總是不踏實,甚至出現了輕微的幻聽。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自我調整,她才慢慢緩了過來。


伊麗莎白決定把自己在精神病院經歷的這一切寫出來,希望人們能了解精神病人遭受的虐待並予以重視,於是她寫出了《瘋人院十日》,一經發表,馬上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尤其是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他們自發組織了遊行,抗議精神病院對患者的歧視和暴行。事情持續發酵,層層上報。最後,紐約市的官員們終於同意給精神病院多撥款,並且下令改革精神病院照顧病人的方式。

       

《瘋人院十日》被改編為電影

紐約對精神病院進行的改革也引起了美國上下的關注,並像蝴蝶效應一樣帶動了美國各州對精神病院的重視和改革。就這樣,女記者伊麗莎白憑著一己之力改變了美國對精神病人的偏見,改善了他們的治療環境,為廣大精神病人爭得了應有的尊重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