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屈原根本不存在,他不過是後人杜撰的傳說

2017-05-28 世界華人網

屈原作為一種“符號化”象徵意義已遠超其本身的存在意義。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朗博

探究東西文化,洞察差異化的世界

全文2700字,讀完大約3分鐘

又是一年端午,屈原又一次被人提起。

網路上又會響起“歷史上沒有屈原這個人”的聲音。

且這個聲音是從日本傳過來的。

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屈原這個人?

沒有屈原,那往江里扔粽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沒有屈原,那《離騷》是誰寫的?

沒有屈原,那他的故事......

別急,先看看日本人的說法。

日本說——可疑的屈原

他叫岡村繁,日本漢學界的泰斗。

他在1965年發表了《楚辭和屈原——關於男主人公和作者之間的分離》一文。

文中主要觀點是:“《離騷》是屈原死後,對其記憶猶新的時候的人的作品”。

他不否認屈原是存在的,但否認《離騷》是屈原寫的。

既然日本漢學“泰斗”發話了,日本學者當然跟風了。

鈴木修次和白川靜繼續把論調發揚光大,證明《離騷》是楚國巫師們的集體創作。

一言以蔽之,《離騷》就是楚國的民間歌謠。

終於,在1977年,稻畑耕一郎發表了著名的《屈原否定論系譜》一文。

這篇文章被廣大的日本學者所知,屈原就這樣成為了虛構的人物。

80年代,中國某個大學把這篇刊登在學報上了,國內再次響起懷疑屈原的聲音。

每逢端午,網路上就有了這樣的分析......

咦,我怎麼說“再次”響起懷疑屈原的聲音?

民國說——虛構的屈原

那第一次是什麼時候?

是在清末民國初。

他叫廖平,是經學大師。

廖平

他的老師叫張之洞。

他的嫡傳弟子叫康有為,梁啟超為再傳弟子。

他去世的時候,連蔣介石、孫科等都為他送葬,章太炎為他親自寫墓志銘。

他在國學上很有建樹,對中國整個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獨特的意義。

他的《楚辭講義》認為:《楚辭》《離騷》作者另有其人,屈原只是虛構的人。

因為他在民國初年的影響太大了,所以不少大學者都深以為然。

胡適在1922年《讀楚辭》一文中寫道:“屈原是誰?……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 ”

胡適

總之,屈原的形象是一個理想化的忠臣,是一種“箭垛式”人物,是後人根據需要而塑造出的“傳說”人物。

從上世紀30至50年代 ,很多學者考證《離騷》作者是淮南王劉安。

甚至連聞一多也發表了《端午考》和《端午節的歷史教育》兩篇論文,考證端午節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中國學界關於有無屈原爭論一直持續到了50年代初,中國多數有名的歷史學家經綸討論,最後拍板定案:確定屈原是存在。

但日本學界卻有“目的”地把“懷疑論”繼續下去。

屈原就被“懷疑”了整整一百多年。

懷疑屈原的人都是中日漢學國學的大學者,他們的依據是什麼呢?

歷史說——神秘的屈原

這些學者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屈原太神秘了。

神秘點一:屈原的身份神秘

戰國時期查無此人。

楚國的本國也沒有屈原相關的記載。

在西漢以前的所有典籍和史料都沒有出現過“屈原”這個名字!

至今也沒有考古發現證明有此人!

神秘點二:屈原的出世神秘

最早提到屈原的是西漢賈誼寫的《吊屈原賦》。

之後,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詳細地介紹了屈原的生平。

一種奇怪的情況出現了:

戰國的文獻資料中都沒出現過“屈原”,卻在一百年後橫空出世。

司馬遷是如何知道屈原生平的,至今是個謎。

但,這樣神秘的屈原竟和端午節有聯繫。

端午說——神化的屈原

端午節的起源和楚國、屈原沒有關係。

聞一多考證:端午節是春秋之前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當時吳越之地就有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此時離屈原已經五百年了。

大名鼎鼎的周處,不僅浪子回頭,還終成大器,著有《風土記》。

書中首次提到“端午”及其風俗,但沒有提到屈原。

又過了二百年,南朝梁人吳均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而不是紀念伍子胥、曹娥的。

到了唐朝,端午節成為當時的重大節日。

唐朝的詩人們自然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畢竟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詩人。

屈原就成了文人寄託自己精神氣質的載體了。

從此,端午節和屈原聯繫一起,深入民心了。

屈原的形象漸漸高大豐滿起來,慢慢接近於“神”人。

屈原已經不是具體的人了,他已經成為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以及高尚品格的象徵。

屈原作為一種“符號化”象徵意義已遠超其本身的存在意義。

到了清朝末年,屈原文化意義卻被質疑了。

為什麼?

考據說——失落的屈原

為什麼近代史學家和屈原過不去?

這個黑鍋真要清朝的皇帝來背了。

清廷動不動就搞個“文字獄”,史學家哪敢在談古論今了?

做學問想安全就研究考古吧,所以清朝“金石學派”盛行。

清朝的金石學家偏重於證經補史,考證文字資料。

除了司馬遷的記錄,再找不到證明屈原存在的文字記錄和考古發現,當然就會疑問了。

萬一司馬遷有自己的小想法呢?

早已被壓抑沒有一點情懷的歷史學家更重視歷史研究中“孤證不證”的原則。

經學大師廖平提出“屈原不存在”疑問也就不難理解,這屬於學術觀點的討論了。

但,民國初年對屈原的否定可就不那麼“單純”了。

除舊說——中槍的屈原

1929年1月30日,農曆大年初一。

湖南長沙,本應該熱鬧的大街上卻冷冷清清。

穿著黑色制服的警察挨個商鋪敲門,逼商家營業。

如發現家裡有過年的供果香紙蠟燭,就立刻砸掉。

路口也有警察,發現有人走家串戶拜年,立刻驅趕。

政府禁止市民過傳統的春節,只能把陽曆的1月1日當成春節。

早在1912年,孫中山剛成立中國民國時,就規定陽曆的1月1日為春節。

這個命令強行了兩年就執行不下去。

到了1929年,民國政府又一次強制執行廢除傳統農曆春節。

為什麼民國不過傳統的農曆春節呢?

因為從鴉片戰爭到滿清結束,中華民族已經跌落到了歷史最低點。

當時知識分子想通過學習西方文化、技術挽救民族危機。

想法當然是好的。

但矯枉過正,思想界把傳統的儒家文化當成束縛中國向前發展的枷鎖了。

於是,兩千年文化傳統就被否定了。

當然農曆的新年被“禁止”了。

連最根本的民族風俗傳統都能被否定,那麼還有什麼不能被否定呢?

當時一些備受“西學”影響的學者,身上沸騰著反封建反傳統的熱血。

對於富有批判精神的他們來說,屈原為封建帝王愚忠並殉葬的精神當然是不能提倡的。

再加上屈原沒有原始“戶籍”記錄,所以他躺著中槍也就不足為奇了。

即便偉大的人物不能擺脫歷史時代的局限,更何況那些學者呢?

文化說——永遠的屈原

當然,日本人更願意繼承民國說法否認屈原,希望中國人否認自己傳統文化。

當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才意識到傳統民族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

從抗戰開始,國民政府不再把元旦當成新年了,質疑屈原的聲音少了。

正如南懷瑾所說:“一個國家滅亡了並不可怕,他的後代還會重新建立起來。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斷了,那這個國家就真正亡國了。”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活動

只要中華民族還在,屈原和屈原代表的愛國情懷,就一直存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