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團收購普騰的49.9%股份,價錢只有1.7億元馬幣?
這是潘儉偉說的。
另一方面,政府同意reimburse給普騰11億元,做為普騰自被DRB私有化以來花在R&D的部分補償。 五年來,普騰在R&D共花了驚人的35億元,卻對銷售方面毫無幫助。 潘儉偉質問,大馬政府補償11億元給普騰,吉利卻只以1.7億元收購普騰的49.9%股權,如此一來,政府不是還要倒貼9.3億元?
目前還未聽到財政部或DRB/普騰就這方面的回應。 如果1.7億元就可購得普騰的49.9%股權,那也真的太便宜了。
難怪吉利願意妥協,從原本要求51%不果後宣布放棄,卻在兩個月後忽然改變主意,願意只收購普騰不到一半的股份。 之前就曾提過,吉利願意這樣妥協,收購近半股份卻不持有控制權,顯得相當不尋常。 還在普騰課題上。
幾天前,敦馬說政府把普騰近半股份賣給吉利集團,如同典當國家尊嚴,等同把他的孩子也給賣了。
有人挖出三年前的舊聞,原來早在三年前,敦馬就曾主動接洽吉利集團,尋求合作的機會了。
根據《日經亞洲評論》的一則報道,敦馬當時聲稱普騰可以不需要政府的資助,在該年四月和DRB老闆賽莫達飛往中國會見當地官員和吉利集團高層,試圖說服吉利集團與普騰合作。
賽莫達是在2012年透過DRB私有化普騰,但普騰銷量從此未見有所好轉,國內市場從2001年的50%佔有率跌到2014年的20%。 那時敦馬和納吉首相的關係還未公開惡化。
該年五月,敦馬還受委普騰主席。這點大家應該記得。 雖有敦馬和賽莫達親自出馬,為何當時和吉利集團的洽談卻沒有了下文?
敦馬和納吉首相的關係卻日漸惡劣,因為1MDB課題,敦馬聯合反對政黨在去年三月推出《人民宣言》運動,要納吉首相下台,導致最後敦馬在國油的顧問身份被撤,由阿都拉取代。
敦馬一氣之下也辭去了普騰主席職位,同時一併辭去了所有官職。 又有一則報道指出,原來早在12年前,即2005年,吉利集團就曾有意打入我國市場,並曾與我國IG Bumi和Information Gateway Corporation(IGC)簽約。 原本的協議是吉利將與IGC在我國製造、組裝和出口吉利汽車,然後每年至少向我國出口1萬輛轎車和3萬輛組裝零件。 說過我國政策朝令夕改,朝不保夕,但做生意怎能這樣?
原來和IWH-CREC簽的大馬城協議告吹不是首次發生,早在12年前和吉利集團簽的協議也半途反悔。 根據報道,該年五月簽約後,同年11月,吉利在我國的生產線即將開跑之際,吉利老闆李書福忽然收到大馬政府的“國家汽車政策”(National Automotive Policy)調整通知,指在大馬境內製造的汽車產量,80%以上必須供作出口。
明顯就是為了要保護普騰這輛國產車。 那時候,雖然敦馬已經卸去首相職,由阿都拉接任,但在普騰和國油等政策上,敦馬仍然緊抓不放。
也由於這樣一個驟變,吉利放棄了大馬市場,卻沒想到12年後,我國還是找回吉利,希望對方可以協助普騰起死回生,這不就是冥冥中的一個造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