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五天的漢光演習裡,國防部軍聞社透過空拍機與VR科技密集地剪輯出35支宣傳短片,顯示出軍方運用新科技與新語彙與新世代溝通的用心,殊為可取。不過,台灣軍隊的困境並不只在於軍民溝通的匱乏,更在於台灣人對國防事務的認知淺薄與斷裂;這無法倚賴短短幾支國防宣傳短片改變,關鍵在於台灣人到底如何認知軍人與自己的關係,以及想用多少的力氣、花多大的代價來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
關於這一點,日前一篇刊載在紐約時報言論版的台灣退役特戰隊員吳怡農的投書,引起了不小的關注,文章內容寫道:
「台北政府一直未能正視這個不斷增長的(中國武力)威脅。我們的領導人繼續假設美國永遠會出兵解救台灣,也用這樣的假設來規劃國防、並掏空了軍隊。國民黨及傾向國家獨立的民進黨所提出的政策,都導致軍隊人力不足、士氣低落。
台灣已經把軍隊的現役人數從1996年的40萬削減至遠低於20萬(確切數字屬於機密)。近兩百萬的後備軍只存在於官方文書中:他們幾乎毫無裝備、沒有編入任何作戰單位、大多數人也未受召集重新訓練。我們購買的先進武器平台,並不適於應對台灣所面臨的威脅。(例如,我們持有緩慢的軍艦與坦克車,容易受到中國的飛彈攻擊。)我們忽略了後勤支援和彈藥不足。訓練和教育不再被重視。」
這篇文章的論點並非新穎,諸多觀察更早已見諸於事實。只是,台灣的政治人物或本身對國防事務的輕蔑,或基於行動策略的考量,對這些問題不看不聽。事實是,台灣2016年的國防預算總額是GDP的2.11%,而20年前是3.8%;2016年的國防預算占政府總預算15.5%,二十年前則為24.3%。另一方面,中國對台部署的飛彈已超過千枚還持續增加,其綜合資電戰力更突飛猛進,不斷地拉開與台灣的軍力差距;更恐怖的是中國還透過國際法與國內法制的論述,合理化其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兩岸國力此消彼長當然是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之一,另個原因在於伴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軍隊角色的沉落與軍人嚴重的不適應症。在威權時代,國軍就是黨軍,國民黨在軍隊設置黨部進行政治動員與洗腦,使得軍隊與民進黨互相不信任與仇視;軍隊對於效忠民進黨政府一度心生疑慮,民進黨政府更對於「裂解」這「最後的保守集團」躍躍欲試。從陳水扁執政開啟的裁軍政策與削減軍人年金,都不斷地打擊軍隊士氣。
但傳統上與軍隊關係密切的國民黨政府同樣未善待軍人,馬英九被公認是過去三十年最忽略軍人角色的中華民國三軍統帥,他執政八年期間是兩岸軍力消長的關鍵時期,軍人不斷陷入虐兵以及投共的醜聞,讓軍隊形象一落千丈,更加深社會對軍隊的疏離與不信任。
台灣社會對軍隊的疏離與不信任,與軍隊本身士氣低落相生相映,久而久之,台灣人把國防事務當成聊備一格,認為兩岸和平不打仗就好。但印證古今戰史,越怕戰爭的,戰爭越會找上你;當發動戰爭的代價越低時,越容易引發戰爭;以為打不過中國就放棄武裝自己,那就是更加引誘中國來攻打台灣,因為這等於是在告訴中國:霸凌台灣的成本是最低的。
事實上,無論兩岸和解或敵對,那都是政治人物的事;作為軍人,其唯一的目標,就是隨時隨地打贏一場侵犯中華民國台灣的戰爭。如果作為軍人沒有這樣的認知,那就不配當一個軍人。同樣地,如果一般人只泛言支持國防,卻認為此事不關己,對軍人動輒以奚落、鄙視,不願給予軍人應有尊重或給軍隊該有的資源,那這樣的台灣,也不配擁有它自以為珍視的民主自由。
台灣軍人的困境其來有自,要化解這樣的困境,不能只靠軍人,而是所有台灣人共同的課題。你希望付出多大的代價去維持一支什麼樣的軍隊,這決定你值得擁有多少的自由與民主──對於被千顆飛彈瞄準的台灣而言,尤其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