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中資大舉湧入拉美 台灣在兩岸外交角力場上何去何從?

撰文: 林可欣

發佈日期: 2017-06-13 20:57

最後更新日期: 2017-06-13 20:57

  • 2017年6月13日,中國在拉美洲的地緣政治博弈中再下一城。本港時間早上9點,巴拿馬總統安‧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並稱「我看到了世紀新機遇。」

  • 巴拿馬握住世紀新機遇的背後,意味著與之建交107年的台灣,僅剩20個有邦交關係的國家。而近年來不斷在拉美投入財力的中國,無疑向世界宣布兩岸在拉美洲的政治角力場中,再一次擁有主動權。

  •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事實上,巴拿馬會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大陸建交,此前已有端倪顯現。對於中國在拉美洲布置的戰略格局,與巴拿馬建交或許不是最重要的驛站。

​蔡英文就巴拿馬斷交強硬表態,絕不會在威脅下妥協讓步。(Getty)

2016年5月,台灣總統蔡英文剛剛就職,就飛往巴拿馬運河參加擴寬工程竣工儀式,這是她就職後首度在國際場合露面。當時參與儀式的共有62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美國出席的是當時的副總統夫人吉爾·拜登(Jill Biden),中國為商務部副司長,台灣出席的則是總統蔡英文。

在瓦雷拉宣布新航道啟用後,蔡英文連同其他代表共同見證了第一艘試航貨輪通過——來自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的「新巴拿馬型」 (Neopanamax)貨船,「中遠巴拿馬號」。

儘管首艘試航貨輪是抽籤決定的,即巴拿馬當局從15個該運河最大客戶中選出。但已經成為巴拿馬運河第二大使用者的中國,仍彰顯出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相比之下,台灣有不小差距。

巴拿馬當局亦不掩飾對運河第二大使用國的青睞。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經濟分析與市場調查部主任Silvia de Marucci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中國是巴拿馬第二大客戶,對巴拿馬而言十分重要。但涉及與台灣相關的外交問題時,Marucci則稱在巴拿馬運河的使用上,「我們是中立的」,拓寬工程有利於為使用運河的國家平等使用。

蔡英文曾在參訪台灣最大海運公司長榮旗下的巴拿馬箇朗貨櫃時,致辭表示台灣在中南美洲的海運中起到了樞紐作用,亦展現出台灣作為海洋國家的實力。但面對中國近年來在拉美洲大刀闊斧的貿易戰略,台灣與拉美洲的距離似乎愈來愈遠。

2016年6月26日,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 的集裝箱貨輪「中遠巴拿馬號」,成為巴拿馬運河擴建後通過的第一艘貨輪。(Getty)

中國長驅直入美國「後院」?

伴隨著經濟崛起,中國在拉美洲的投資大幅增長,不僅在政策上鼓勵中資企業「走出去」,亦在當地大力發展基建。

就在今年3月,路透社引述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局長基哈諾(Jorge Quijano)指,巴拿馬當局將發展運河周邊大約1200公頃(12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設一個物流園區,並在今年底以前開始招標。運河管理局稱已經開始在中國與潛在投資者進行接觸,並有數家中國國企已經表示有興趣投資開發巴拿馬運河周邊的大片土地,顯示中國仍有意加強投資開發海外基礎設施建設。

早在2014年7月,習近平訪問拉美,與巴西和秘魯總統共同發表「兩洋鐵路」合作聲明,並承諾在未來10年,直接投資拉美地區2500億美元。

在2016年9月,秘魯當局對中國計劃耗資的600億美元鐵路計劃提出質疑。這條鐵路長逾3000公里,將連通南美洲太平洋及大西洋各大港口。作為秘魯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希望利用這條鐵路,降低將貨物從南美洲運到亞洲的成本。

除了鐵路,中國對尼加拉瓜運河的興建亦有積極表現。有分析指出,該運河由中國私營公司投資,意圖已經顯而易見。因為對中國而言,尼加拉瓜運河不僅是貫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商貿路徑,亦是削弱巴拿馬運河的有利武器。而眾所周知,巴拿馬運河被視為美國的「後院」。

1914年,美國建成巴拿馬運河,繼而管理逾80年。1999年,巴拿馬拿回運河主權,但事實上,主要控制權仍為美國所有。巴拿馬運河迄今仍被視為貫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運要道,承載全球6%的海運貿易總量,並有美國「後院」的象徵意涵。

巨額中資逐漸湧進進拉美,有外界解讀指,中國是在挑戰美國長期在拉美洲經營的地緣政治格局。然而對於將中美洲國家視為盟友的台灣而言,在大國政經角鬥場上,或許難有一席之地。

2016年12月底,台灣宣布蔡英文將於2017年1月訪問中美洲四國後,非洲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ão Tomé and Príncipe)宣布與台灣斷交,而後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這是八年來首次有台灣邦交國與台灣斷交。此番再有「朋友」與台灣斷交,兩岸外交戰是否將有更的激烈變化,台灣是否會迎來斷交潮,有待觀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