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0多歲母親穿著涼鞋,頭發鬢角都花白了,左手拎著塑膠袋裝的紙鈔,右手牽著女兒推門進心理科醫生診室,瞪著渾濁的眼睛說了一聲“醫生好”。小女孩不夠10歲,低著頭,一副內向的樣子,腳上嶄新溫暖的運動鞋跟媽媽的涼鞋形成鮮明對比。醫生詢問就醫原因,母親的第一句話讓醫生大吃一驚:“我女兒給我下藥!”該媽媽最近幾個月經常頭痛、胃痛,有時痛得睡不著,一直找不到原因。某天因為頭痛一下班就躺床上,讓女兒負責煮飯。睡了一會感覺想上廁所,進入廚房竟然發現女兒將“芬必得”藥物拆除膠囊將粉末撒進媽媽的飯碗里,這才發現自己已經被孩子下藥近幾個月。
小女孩說曾經試過放感冒藥、消炎藥,但“芬必得”的效果最明顯,每次希望媽媽生病時就會放“芬必得”。每當媽媽痛得比較嚴重時,便是女兒加大藥量。好不容易敞開心房,對於下藥的理由,女兒的解釋讓人心酸。媽媽心情不好時,總會跟女兒說:“早知道當初就把你墮掉,現在也不至於這麼辛苦”,還多次揚言“不要你了”。媽媽的話讓孩子非常緊張,自己沒有媽媽就成孤兒了,對於已經被爸爸拋棄的孩子來說,這是巨大的恐懼。
女兒說:“媽媽不舒服時,說話很溫柔,這是平時所沒有的,還會抱著自己說'以後靠你了',覺得自己被認可,只有這時才感覺自己不會被媽媽拋棄。 ”對於女兒的解釋,媽媽一臉愕然,對她來說,說“不要你”之類的話只是氣話,只是為了讓孩子懂事,沒想到會讓孩子信以為真...

據心理學資料表明,幼兒依戀關系遭到破壞,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比如孩子容易出現退縮,性格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以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等。經常說“我不要你”的大人,其實是缺乏耐心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經常說“我不要你”的大人是為了貪圖方便,因為“我不要你”幾個字能即時生效,讓孩子言聽計從,節省了教育的時間和節約唇舌。但一時的方便跟給孩子留下的陰影相比,無疑是虧本買賣。所以為了孩子,爸媽還是將滿滿的耐心留給孩子吧。對於還未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幼兒來說,是何等的恐懼?他們餓了,沒人哺喂;他們摔倒受傷,沒人再把自己抱起來;當生命遭遇威脅,也沒人緊緊抱住他們……越小的孩子,他們越以為媽媽的這句“不要你”是真的,所以他們會瞬間哭鬧得更加厲害,或者立即跟大人妥協避免大人“不要自己”。但“不要你”的陰影已經停留在孩子的內心,凡是被恐嚇過的孩子會變得粘人、沒安全感。當哪天孩子長大、自己能真正獨立時,他們可能會變得冷漠,對媽媽的話和情緒無動於衷,因為自己童年的安全感被踐踏、情緒也是被媽媽無視,孩子是父母最佳的模仿者,他們也會同等反饋回爸媽,親子關系也漸行漸遠。但對於未能真正獨立的孩子來說,年幼的他們只會內心充滿恐懼,巨大的不安全感讓他們採取行動來讓媽媽留在身邊,所以開頭的案例,孩子給媽媽下藥也是如此。經常被說“我不要你”,孩子性格的負面影響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對大人來說是輕描淡寫,對孩子來說可能會影響一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