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已經開始,雨量增多,天地之間濕氣加重。江南漸入陰雨連綿的梅雨天,北方的雨量濕度達一年最高。

人體也一樣,濕能傷脾。很多人會感到食欲不振,飯後腹脹,氣短乏力。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以上癥狀,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被「濕毒」侵體。

  • 觀舌辨「濕毒」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所以舌象也是疾病的窗戶,通過觀察舌象,可以了解我們體內臟腑的健康情況。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體大小適中,舌面有一層薄白的舌苔,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出現舌苔紅而胖達,舌邊齒痕明顯,舌苔厚膩,則可能預示「濕毒」入體。

  • 濕毒」表現及危害            

這裡所說的「濕毒」其實就是「脾虛濕盛」。脾虛,運化功能減退,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堆積,形成痰濕。具體還有以下表現:

① 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

② 大便粘滯不暢,小便渾濁;

③ 面色淡黃髮暗,胸悶乏力,嗜睡肢腫;

④ 小腿肚子常發酸、發沉,身體困重;

⑤ 睡覺流口水,起床時頭髮昏,耳內濕;

⑥ 小肚子變大,體型肥胖,人懶不愛動。

   

如果「濕毒」一直得不到祛除,久而久之就會引發脂肪肝、哮喘、高血壓、痛風和一些併發症。如:痛風腎病泌尿繫結石、腎功能不全等,嚴重者還會導致尿毒症。

因此,一旦符合上面1-2條癥狀表現,祛濕調理刻不容緩。

   

  • 健脾祛濕有高招
               

艾妹推薦3個妙招,及時有效地幫助我們祛除隱藏在身體里的「濕」。

   

13個穴位排毒——陰陵泉&公孫    

按摩+艾灸以下3個穴位:祛濕、健脾、消除眼袋。

  • 陰陵泉            

陰陵泉有健脾利濕的作用。經常點按或用艾灸的方式刺激腿部陰陵泉穴,不僅可以達到祛痰濕排濕毒的效果,還對膝關節疼痛、膝關節水腫有緩解作用。

   

位置: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主治:

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

膝痛,下肢麻痹;

方法:

建議用隔物灸儀艾灸40分鐘(艾條懸灸15分鐘)后,再按摩陰陵泉穴10分鐘。

公孫穴

   

位置:

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

失眠、腸鳴、胃痛、腹痛、腹脹、腳氣等,整腸健胃。

經常艾灸、按摩公孫穴,有調沖理血、健脾益胃、通調經脈、增強身體素質的作用。

方法:

建議用隔物灸儀艾灸40分鐘(艾條懸灸15分鐘)后,再按摩公孫穴10分鐘。

水分穴

   

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主治:

水腫、肥胖、腹瀉、腹痛、腹脹、腎臟炎。

經常艾灸、按摩水分穴可達到益肺、健脾、補腎、疏通任脈、利水化濕、消腫集於一體的功效。

方法:

建議用隔物灸儀艾灸40分鐘(艾條懸灸15分鐘)后,再按摩水分穴10分鐘。

2健脾祛濕方——蠶豆鯉魚湯

【材料】

鯉魚,蠶豆,蔥姜適量

【做法】

① 將魚內臟去除洗好,蔥切段,姜切段;

② 鍋中放少許油,將蔥,姜放入爆香;

③ 放入鯉魚稍煎一會兒;

④ 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中火煮開;

⑤ 煮30分鐘湯即濃稠;

⑥ 蠶豆去掉外皮,倒入,放鹽稍煮即可關火。

   

【功效】

蠶豆、鯉魚皆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胃,利濕消腫。

3除濕很厲害的食材——芡實

   

芡實味甘澀、性平,芡實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濕。

脾為濕困,運化失司,輕則出現食欲不振、胃口不佳等癥狀,重則出現受納不快、腹脹腹瀉等疾病。

這芡實,可既能健脾,又能除濕。可調整被炎夏所消耗的脾胃功能,補益脾胃,讓它獲得動力;另一方面,它能去除體內濕氣,讓機體獲得輕鬆感,消除睏倦。對於人體來說,芡實既給力,又加油,是適合這個季節食用的極佳選擇。

  • 四神豆漿的做法            

芡實:收斂滋補,能抗衰延年,最益脾胃。

淮山藥:益脾生津,對人體的免疫、呼吸系統都有幫助,能增加活力。

蓮子:養心健脾,對胃腸有保護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機能,有抗老防衰的功效。

茯苓:健脾化濕,能促進、強化人體的免疫機能,常食用可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這款豆漿的做法說來簡單,就像我們平時做的「五穀豆漿」一樣,把以上四種食材每種都放進去一點就行了,以不沖淡豆漿的基本味道為標準,沒有太嚴格的定量。做好后加入適量冰糖,溶解后即可飲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