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羨慕電影院裡的超大螢幕,就像我就很羨慕,可是自己又不能買一個這麼大的螢幕擺在家裡,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技術宅教你怎樣把智慧型手機變成投影機,嗯!!有空回家試試,成功的話,以後在家裡看電影也有電影院的感覺了XDDDD

首先,你將需要:

▊一個鞋盒子或者普通的的一個小盒子

▊一個較小的放大鏡

▊迴紋針

▊一部智慧型手機

▊小刀

▊膠帶

黑色烤漆(可選)

找出盒子的中心,把放大鏡放在中間,按照放大鏡畫出線條

切孔出來

調整放大鏡~~

把膠帶粘在盒子上,確保一切是密封的,沒有光洩漏~~

把充電器的連接線從盒子的洞裡穿過去

用鉗子製造手機模型的支架

把手機的螢幕亮度調高

把手機立在盒子裡,要把手機來回移動,以便找到燈光的聚焦點

蓋上盒子,找一面白色的墻

尋找最佳看影片的位置,再買一些洋芋片啊什麼的,因為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影院XDDDDD

那你知道什麼是電影嗎?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產業。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計算機動畫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於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莊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