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人一起帶孩子常遇10矛盾(網路圖片)

因為工作的關係,現在許多的寶寶還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親自照料。但是,年輕的媽媽與爸爸們卻對老人家的經驗育兒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但是,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有時候對老人家的育兒經也要好好學習哦!


一、早吃鹽VS適當時候吃鹽        


媽媽:“寶寶一周歲以後才可以吃鹽!”


長輩:“寶寶早點吃鹽好,吃鹽才有力氣。”


寶寶的味蕾是需要培養的,所以要給他嘗嘗各種食物的天然味道,才會慢慢轉向喜歡吃吃蔬菜、水果、穀物等,為其今後一生的口味形成和飲食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於調味品的味道,還是不要急於品嘗。鹽是絕大多數人最早接觸的調味品,其實從生理需要的角度看,寶寶用不著那麼早吃鹽。過早吃鹽容易讓寶寶習慣鹹味,對沒有鹹味的食物不感興趣,形成挑食、偏食的毛病。


折中辦法:


可以在寶寶去體檢的時候帶上老人,並主動問醫生。醫生說的話比做小輩的勸老人一百遍都有用。


二、冬天穿過多衣服VS穿衣服有度        


媽媽:“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好。”


長輩:“寶寶體溫調節差,要多穿些。”


老人總是生怕寶寶年齡小被凍壞,特別是秋冬季寶寶穿衣,經常看到有些寶寶穿的太多,活像個小絨球。而父母則覺得寶寶出了汗,捂在厚厚的衣服里更加容易感冒,少穿點反而還可以增強抗凍的能力。其實大多數寶寶都屬於“熱性”體質,一活動就出汗。如果寶寶體質健康,不需要捂太多,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好。


折中辦法:


告訴老人只要摸摸寶寶的手,如果手不涼就說明寶寶不冷。


三、多吃VS有節制地吃        


媽媽:“不能吃,零食里有添加劑,還會影響寶寶正常的飲食。”


長輩:“吃零食沒關係,現在條件好了,寶寶想吃就吃唄。”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小寶寶都喜歡跟零食做好朋友,但是,你知道嗎?有的零食不但不是寶寶的好朋友,還可能成為威脅寶寶健康的大敵。老人給寶寶的寵愛是加倍的,總想給寶寶吃他喜歡吃的東西。但父母卻覺得零食對身體有害,甚至會因為寶寶腸胃功能還不完善而引發消化系統疾病,對寶寶吃零食一併否決。其實,零食裡面含有很多添加劑,最好別吃。


折中辦法:


搜集新聞、醫生建議給老人看,讓他們明白利害。同時給寶寶準備水果等食物當零食。這樣,既滿足了老人笑眯眯看寶寶吃零食的願望,也避免了寶寶攝入過多的“垃圾食品”。


四、愛啥給啥VS有償獎勵        


媽媽:“不是,什麼都滿足會把他寵壞。”


長輩:“寶寶還小,要求應盡量滿足。”


隔代育兒分外親,特別是實行了計劃生育以後,每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寶寶的地位變得無與倫比的高,溺愛由此產生。而父母則認為過分的溺愛會使寶寶變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紈絝子弟。其實,當寶寶自我意識產生以後,再無條件地一味滿足,才會使他日後變得自我和任性。


折中辦法:


父母和長輩一起學習正確的育兒經。慢慢地,全家人就能統一教育方式和態度了。


五、冬天不出門VS多出門活動        


媽媽:“要出去,四季的戶外活動很重要。”


長輩:“寶寶那幺小,太熱和太冷都不適合出門。”


據統計,幾乎每10個嬰兒中,就有三四個嬰兒“夜晚不睡覺”!對一整天幾乎都在床上渡過而且還不會走路的嬰兒來說,他也需要出去透個氣,當他的身體和大腦取得疲倦的平衡點時,晚上就會睡得非常甜。所以,每天出去散散步對小小BABY而言也是極其重要的。不過外出前,天氣因素也是必須考慮的,如刮大風、下雨、下雪天就不適合帶寶寶出去。


折中辦法:


適當的帶著寶寶去散步,當寶寶的身體比以前健壯時,老人家也就承認了散步的重要。不過,天氣也要好好注意哦!


六、布尿布VS紙尿褲        


媽媽:“紙尿褲方便,洗曬尿布太費事。”


長輩:“紙尿褲不透氣、又費錢,還是用布尿布好。”


老人普遍認為傳統的布尿布要比紙尿褲來得透氣,而且使用紙尿褲還會增加一筆不小的開銷。而父母則覺得紙尿褲吸水性更好而且使用方便。其實,只要勤於更換,使用方法得當,不管是紙尿褲還是布尿布,對寶寶來說都是合適的。


折中辦法: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天氣太熱時,給寶寶使用透氣的尿布,而且乾的也快。反之就用尿片。


七、天天洗澡VS隔天洗澡        


媽媽:“寶寶新陳代謝快,即使冬天也需要每天洗澡。”


長輩:“冬天太冷,長時間不洗澡也沒關係。”


老人總是怕寶寶冬天洗澡凍著了,再說就算一星期不洗澡,寶寶也不臟啊!但父母卻認為洗澡不僅僅可以讓寶寶清潔,而且也能預防許多種皮膚疾病。其實,寶寶新陳代謝的快,身體成長的也快,有條件的最好每天或隔天洗一次澡,但洗完後一定要給寶寶全身抹一層潤膚油,以防止皮膚油脂的流失。


折中辦法:


做好寶寶洗澡前的防範措施,做好一切保暖工作,如打開暖空調、讓老人不必擔心寶寶洗澡時的室溫問題。


八、溺愛VS嚴管         


媽媽:“不行,這樣會助長他的依賴性。”


長輩:“當然要抱,寶寶哭了讓人多心疼。”


如太子、公主般的寶寶長輩們就一哭就心疼得不得了,於是便出現“一哭就抱”的現象。而父母則覺得這樣做事溺愛寶寶,俗稱:“慣壞了。”其實,當寶寶還處在不會說話的階段時,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需求或者是生病的呼喊。對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講,對他的哭聲置之不理,會使他缺乏安全感或者忽視了寶寶健康。


折中辦法:


和老人一起熟悉和了解寶寶“哭的語言”?細心觀察,正確地理解和尋找寶寶哭聲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原因。


九、餵食VS自己吃        


媽媽:“要,可以鍛煉他手眼的協調性和培養自理能力”


長輩:“不要,這幺小哪會自己吃!”


動手吃飯是一種技能,需要訓練才能完成。只要孩子能自己拿勺子的時候就可以練習。開始會吃的一塌糊塗,老人家們總是看不過眼,其實這就是鍛煉,逐漸提高就能自主吃飯了。而且寶寶在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中,會有自己動手吃飯的慾望,不妨順應他,給他“自己吃”的機會。


折中辦法:


每天給出一點時間要寶寶學習自己吃飯,還可以準備方便、好用的兒童餐具給寶寶嘗試舀飯。逐漸過渡到寶寶自己動手吃飯,養成好習慣。


十、把尿VS排便訓練        


媽媽:“不該!18個月前,寶寶沒有憋尿的意識。”


長輩:“當然要把!可以培養寶寶規律的排便習慣。”


老人覺得早點把尿可以培養寶寶排便的習慣,還能讓屁屁始終乾乾淨淨的。而父母則認為寶寶太小沒有這個意思,過於強迫可能會影響到寶寶性格的發展。其實,大多數寶寶在18個月前,大腦皮層還沒有完善到可以控制大小便的地步,此時把尿只是培養寶寶“條件反射”的能力。


折中辦法:


如果家中老人一定要把尿,建議只在白天進行,以免夜間影響寶寶的睡眠。努力尋找寶寶排尿的規律。但如果寶寶實在拉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了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