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以冷兵器命名的古裝系列電影,《繡春刀:修羅戰場》一上映便吸引了一大批兵器粉的關注。
影片不厭其煩地給許多冷兵器局部或者全景特寫,讓我們感受到道具組的滿滿誠意。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好好看看這部熱門電影還原了哪些古代的冷兵器呢?
沈煉:雁翎刀
錦衣衛沈煉出場捉拿許顯純,遇到了持械拒捕,對方用的是一柄劍,而沈煉用的則是一把雁翎刀,這種刀的樣式在明代比較普通。
有人說了片名叫《繡春刀》,沈煉是錦衣衛那他所持兵器也一定就是繡春刀。
其實繡春刀這種武器並無實物出土,也許繡春刀就是普通的明官制腰刀。沈煉手中的繡春刀,與明末清初的雁翎刀樣式並沒有什麼差別。
雁翎刀這種刀型始於南宋時代,宋金對峙時期,最初的雁翎刀雛形是宋代腰刀與金代彎刀結合的一種產物,當時金代出土的鐵刀刀身較直、近刀頭處刀身開始變弧,刀尖上翹,開始適合劈砍刺擊。
到了元代與明代前期,雁翎刀並不作為大規模製式武器出現和裝配士兵,當時士兵普遍為延續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來的草原騎兵,雁翎刀在對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進口自日本的倭刀,馬戰對付騎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彎刀。
明代中期以後,火槍逐步流行,士兵甲冑逐漸變得輕薄,兼備了劈砍、刺擊、挑殺的雁翎刀開始盛行。
這種刀型結合了直刀和彎刀的優點,一般為單手持握、單刀重量不會超過 1.5 公斤,操作靈活、實戰性能較強,刀背較厚、刀身後部平直、便於用力劈砍,刀身前端開始產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變強,也比較適合騎兵馬戰,刀背近刀尖處開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後流行的鎖子甲和其他金屬盔甲。
雁翎刀適合騎兵作戰,所以清軍的制式武器逐漸更換成了雁翎刀這一刀型,清朝建立後,明代的典章制度也被延續,雁翎刀作為明代職官佩刀受到了清代宮廷和官場的青睞,上至皇帝、王公貴族,下至侍衛職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刀型,大部分也是雁翎刀的形狀。
盧星照:雁翅刀
雁翅刀存在於雁翎刀的同時代,雁翅刀的形狀像是大雁的翅膀,它雖然與雁翎刀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刀型上差距很大。
雁翅刀的雛形應該也是起源於宋元時期,應該是宋代手刀和雁翎刀結合而來,雁翅刀刀身沉重、明代的中早期的雁翅刀刀柄較長,刀劍厚實,具備一定穿刺功能,一般為雙手持握,便於劈砍;明朝後期至清代,刀柄變短,刀尖變薄可以單手使用。
靳一川:雙短刀
《武備志》對短刀的介紹就像刀一樣短:短刀,與手刀略同,可適用於馬上。刀姿筆直,刀尖弧度較大,便於刺挑,刀柄應該是一體純鑄銅裝具,可分開當做雙刀使用。
丁修:苗刀
丁修所持的兵器並不是日本浪人所慣用的薙刀和長卷,而是流行於明代中晚期的御林軍刀。
御林軍刀這種刀型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苗刀,由明朝中期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創。當年倭寇的戰鬥力遠高於明軍,其中一種原因就是武器優勢。
戚繼光與精通劍術的俞大猷分析認為,倭寇戰鬥力強的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視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輕盈敏捷、刀身又鋒利,在許多方面皆占盡優勢,無往不利。
故而戚繼光在研究了日本《陰流劍術》之後,在日本各種刀型的基礎上,改制了專門用以克制倭刀的苗刀(即御林軍刀),並寫成了《辛酉刀法》。
魏廷:歐洲西洋騎兵輕劍
魏廷所使用的劍為歐洲騎兵輕劍、這種劍的特點是雙刃劍身、不帶血槽、彎曲的劍鍔設計能鎖住敵劍並使其攻擊轉向,帶有穿孔的雙片橢圓形護手能對持劍者的手提供更多的保護。
這種騎兵輕劍為歐洲軍隊的制式武器,這種武器既可以馬上攻擊敵人也可以步戰,歐洲人認為標準的軍用劍的形制在強調其實用的同時也注重樣式、使他們更為優雅但同時又不減輕其致命的威力。
同時魏廷的左手小臂上還有一個雕花鏤空金屬手擋,起到一個微型盾牌的作用,配合刺劍使用,如同行雲流水一般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