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感受上海的歐陸風情,其實不用去那些知名的景點,到老城區里轉一轉就好了。1843年根據《南京條約》上海開埠,外商和外資紛紛進入上海,對外貿易的中心也逐漸從廣州轉移到上海。



               



1849年法國開始在上海設立租界區,經過近百年時間,原先的法租界區建成了上海最有韻味的住宅區,主要分佈在原盧灣區和徐匯區,其中湖南路一帶是最為集中的,最有名的一條路自然是武康路。



               



這些路都不寬,路邊種植着粗大的法國梧桐,到了夏天,樹蔭把整條路面都遮了起來。大部分時間這些路上都是安靜的,居住的人並不多,路邊都是一些精美的花園洋房,其中絕大多數是私人住宅不對外開放。



               



也有些洋房作為展示館開放的,這些房子有着近百年的歷史,不管是外部結構還是內部裝修都保留着傳統的古典美。



               



武康路最開始叫做福開森路,是以美國傳教士的名字來命名的,建於1907年。1914年這條路被划入法租界區,法國人以武康路為中心進行了整體規劃,如今保留着37處歷史建築。



               



到了1941年,侵華日軍佔領了上海的法租界區,兩年後法國宣布放棄以武康路為中心的法租界區,南京的汪精衛政府趁機接收這一片區域,但是並不被民眾所支持。



               



於是有人建議汪精衛,把法租界區的200多條以外國人命名的馬路,全部改成以中國各省、市及部分縣級行政區域名稱命名,以此來顯示民族氣節,挽回顏面,汪精衛當即吩咐上海市長照辦。



                                                                                                           



汪精衛只對幾條主要馬路感興趣,因為他曾經多次途徑武康上莫干山,對武康留下很美好的印象,就把福開森路改名為武康路,一直沿用至今。武康路長1183米,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具歐陸風情的街區之一。



               



武康路上有約30多處名人舊居,沿線西班牙式、法國文藝復興式等風格的建築極富特色,黃興故居,巴金故居都在這條路上。



               



米黃色的院牆把花園洋房與馬路隔開,牆頭種滿綠植,路邊是法國梧桐,枝葉茂密,偶有枯葉落下,院子的大門是輕易不開的,看上去頗為神秘。在樹枝背後,小洋樓的門窗,陽台都透露出濃濃的法式風情。



               



許多老外也喜歡這樣的小路,經常過來轉一轉,如今這幾條馬路上開了不少特色小店或者咖啡館,酒吧,更有一些花園洋房改建成了高檔餐廳,價格高的令人咂舌,環境和服務絕對是無可挑剔的。



               



湖南路,武康路,衡山路,永福路,留下了太多了歐陸風情,是上海的一處文化遺產,保留住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單單是街頭的風景也不錯,許多愛美的女孩子喜歡來這裡拍照。上海的氣質是多元的,不僅有高樓大廈,更有花園洋房和小資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