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疾病。感冒又有傷風、冒風、傷寒 、重傷風等名稱。中醫認為,當人的體質虛弱,生活失調,衛氣不固,外邪趁虛侵入時就會引起感冒,輕者出現乏力、流涕、咳嗽等症狀,稱為「傷風」;重者會發燒。中醫把感冒歸為外感(外邪)疾病,其中包括現代醫學上的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艾灸療法可逐寒祛濕,疏通經絡,激發自身免疫功能,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療感冒。                                                                

                                   

灸風池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項部,在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通經活絡、止痛。

(施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施灸時,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手執已點燃艾條一端,懸於施灸穴位上,距離皮膚1.5-3厘米,進行燻烤

ADVERTISEMENT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

               

灸風府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取此穴時通常採用俯伏、仰臥或正坐的取穴姿勢,風府穴位於後頸部,兩風池穴連線中點,頸頂窩處。

(功效);散熱吸濕

(施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施灸時,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手執已點燃艾條一端,懸於施灸穴位上,距離皮膚1.5-3厘米,進行燻烤 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

                           ADVERTISEMENT

灸肺俞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散發肺熱、清肺止咳。

(施灸方法);宜採用迴旋灸,施灸時,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手執已點燃艾條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復或反覆旋轉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5分鐘。

       
       

灸列缺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拇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直接,拇長展肌腱溝的凹陷。

(功效);止咳平喘、通經活絡、利水通淋。

(施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取坐位,施灸時,手執已點燃艾條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 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ADVERTISEMENT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

               

灸合谷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第1、第2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取穴時,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

(功效);祛風散寒、清熱鎮痛。

(施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施灸時,手執已點燃艾條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 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ADVERTISEMENT

辯證施灸
           

       

症狀1;氣虛
       

加灸足三里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功效);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法。取坐位,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最好在每晚臨睡前灸。

               

症狀2:全身酸痛
加灸大杼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時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搖擺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1個椎骨,其下緣旁開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功效);散寒止痛

(施灸方法);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