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常見飲食誤區辨析(一)

竹筍與“發”無關

江浙一帶的人們偏愛吃竹筍,竹筍自古被視為菜中珍品,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糖類、鈣、磷、鐵和各種B族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其味鮮與所含的各種氨基酸有關。竹筍具有低脂肪、多纖維的特點,能促進胃腸蠕動,利於排便,故有清腸胃,消食脹之功。中醫認為竹筍具有清熱化痰、和中潤腸等功效。

因竹筍含膳食纖維較多,不太容易消化,故患有胃潰瘍、胃出血、腸炎等胃腸道不適者少吃。同時,竹筍含有大量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所以患有尿路結石、骨質疏鬆、佝僂患者不宜多吃。

但關於竹筍問題,對於腫瘤患者來說,它引起腫瘤複發的證據不足。一般地說,偶爾吃點不會有影響。

鹹菜一點不能碰嗎

現在各種報紙、電視、網路對膳食營養很關注,宣傳較多,基本一致的認識都認為,鹹菜里含有亞硝酸鹽,對健康不利,對癌症患者不合適。民眾也深受影響,特別是癌症人群,對於鹹菜,即使偶爾想吃,也往往一點都不敢碰。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對於腫瘤患者,在治療和康復期間,往往胃口很差,胃腸道消化功能弱,此時我們建議患者多食粥,易於消化,適合胃腸道。在吃粥的同時,偶爾配點鹹菜,也能增加患者胃口,改善食慾。

不過,在吃鹹菜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鹹菜不能吃太多。

2. 據科學測定,鹹菜在開始腌制3~8天後,亞硝酸鹽的含量達到最高峰,30天後含量明顯減少。所以建議在吃鹹菜時,最好在腌制1個月以後再食用。

3. 吃鹹菜前,可用水煮2分鐘,或用熱水清洗的方法處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鹹菜中殘存的亞硝酸鹽。

4. 維生素C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中亞硝酸鹽轉化為亞硝胺,因而具有抑制亞硝胺的致癌作用,減少患癌的概率。所以在吃鹹菜時,可以適當多吃點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新鮮的綠色、橙色、黃色的瓜果和蔬菜等。

腐乳不可怕

民間食用豆腐乳極為普遍,以蘇州玫瑰乳腐、紹興臭乳腐較有特色。現在很多人這樣認為,豆製品是好的,含蛋白質較高,對健康比較有益,但往往認為,豆腐乳是經過發酵和腌制而成的,腫瘤患者往往不敢吃。

豆腐乳因其營養價值極高而素有“東方乳酪”之稱。中醫認為其具有養胃調中、潤燥除濕等功效。腐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鈣、磷、鐵)、胡蘿卜素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腐乳作為一種大豆發酵製品,不僅具有大豆本身含有的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如皂苷類,大豆異黃酮類等,而且由於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產生了一些大豆沒有的生理活性物質,使得腐乳更具有營養和保健功能。經微生物發酵後的豆腐乳,大豆原有的豆腥味、脹氣因子和抗營養因子等不足被減弱,消化率大大提高,同時產生了多種具有香味的有機酸、醇、酯、氨基酸等物質。經過發酵後,水溶性蛋白質增加,這使得腐乳極易消化,口味鮮美。

因此,對於病中、病後,脾胃虛弱,進食不香的人群,豆腐乳配粥食,開胃醒脾,能助胃氣,使消化功能早日恢復,對於腫瘤患者而言,適當食用也是可以的。

腫瘤患者常見飲食誤區辨析(二)

好補害死人

中國人好補,是出了名的。好補之風在南方,在腫瘤患者中,更是普遍。我國東南許多城市經濟條件稍好的腫瘤患者多少都在吃補藥。

民間好補,則可能起自漢唐。宋之名醫張子和就曾批判過喜好濫補這類風尚,諷刺說:患者明明因醫生誤補致斃,臨死前他還感激醫生,說:“醫生補我!何過之有?”這就反映出一般民眾心理而言,他更願意接受“補益”,即使補出嚴重失調,丟了性命,也常無悔。

可以說,傳統留給現代的,不一定都是合理和有價值的。或者說,時過境遷,過去合理而有價值的,隨著社會的變遷,有可能失去其意義。過去幾千年的中國,以農耕為主,生活條件並不富餘,在溫飽也沒解決的情況下,補法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那個時候,“補益”飲食營養,以“補益”為核心,有其存在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溫飽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中國的許多地方營養過剩已成為矛盾的焦點。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以及高血壓傾向等普遍存在,其實當今癌症發病率高,也大多是營養過剩所致,例如發病率上升最快的,如乳腺癌、腸癌、胰腺癌等,都可歸因於飲食營養過剩。而這些人又有著較強的消費能力和保健意識,對營養學的需求意識也較老少邊窮地區的溫飽尚未解決者來得更為強烈,講求飲食營養的往往是這些人。對於他們,再肆談“補益”,恐大多是火上澆油。

而對現代人群,更為契合的是針對性的“調整”。因此,“調整”成為現代人飲食營養之核心,乃社會發展態勢所決定。調整是雙向的,講究動態平衡,有可能是補,也有可能是瀉,更確切一點說是改善人體的內環境,讓人體整個功能狀態處在一個平衡位置。從西醫角度,要調整血壓、血脂、血黏度等問題;從中醫角度來看,大的方面:要調整陰陽、臟腑功能和經絡氣血;從小的方面而言:睡眠、免疫功能、體能各方面都要趨於優化,這也要藉助於調整。

所以,早一天改變,早一天受益!何樂而不為呢?

“以毒攻毒”不可取

現在臨床中醫運用“以毒攻毒”治療癌症的不在少數。現代中醫的“以毒攻毒”觀念一方面受傳統影響,另一方面受現代西方醫學影響。比如腫瘤治療常用的手術、放療、化療三種常規手段,體現了一種“征服”的策略。看到西醫學在這一領域取得的進步,受此“啟發”,加之中醫傳統素有“以毒攻毒”一說,人的思維往往易受自然聯想的影響,想當然的做出一些判斷,以至進入誤區,許多中醫也投身到“以毒攻毒”的研究中來,甚至亂用“以毒攻毒”治療癌症,有些患者本身也深受“以毒攻毒”的影響,在缺乏醫生的指導之下,亂食蠍子之類的有毒中藥,就是典型的例證。

其實“以毒攻毒”並非中醫藥治療癌症的優勢,甚至無優勢可言。多項研究表明,“以毒攻毒”治療腫瘤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並不優於西醫,更是遜色於益氣養陰之類的調整補益之法。另一方面,中藥有很多毒藥的毒性是明確的,但是否有抗癌作用,常常需要打問號。而且毒性較大的中藥對消化系統的傷害可以說是致命的。同時患者自己在沒有醫學指導的情況下服用有毒中藥,更是不足取!不可不謹慎!

總的說來,以毒攻毒的中醫方法應該接受更嚴格的檢驗才能進入臨床,而不能依賴某一位醫生的經驗。

腫瘤患者常見飲食誤區辨析(三)

不重視飲食的作用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往往把飲食給忽略了。

有些人認為吃飯就是完成任務,能夠填飽肚子就行;或者就是一日三餐湊合,三餐不規律,快餐式的飲食;或者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而不注意飲食營養搭配,沒有好好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對我們的健康到底有益還是有害。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久而久之,不合理的飲食就會對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我們今天看到的諸多“富貴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質疏鬆症和結石病等)愈來愈猖獗,與不合理的膳食關係尤為密切。所以,我們不能漠視吃進去的食物的作用,它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古代醫家很重視合理飲食對人體健康的積極作用。宋代陳直注重飲食之調養,認為精、氣、神乃人身之三寶,而飲食又是精、氣、神三者的物質基礎。明代藥學家李時珍認為:“善食者養生,不善食者傷身。”這些論述告訴人們,合理飲食可以養生延年,但飲食如果調理不當,則也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盲目忌嘴,同樣不提倡

不少醫藥文獻中都有“忌口”的記載,在民間也廣為流傳。

有的癌症患者可能有這樣一種觀念,就是營養越好,癌症就會生長得越快,所以就嚴格控制飲食,這個不吃那個也不吃,絕對講忌諱。如本來喜歡吃魚的,現在不敢吃了,特別對海魚,恐而遠之;聽說肉類不能多吃,從此就吃素了;聽說油多吃了不好,從此就滴油不進;喝中藥時就不敢吃綠豆和蘿卜,不敢喝綠茶……諸如此類的禁忌很多。

患者希望通過“飢餓”療法把癌細胞給“餓”死。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腫瘤患者自己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被“餓”死了!

我們看到很多癌症患者在去世前,往往皮包骨頭,極度消瘦,這與腫瘤失控生長導致的過度消耗、機體營養攝入不足、營養物質的代謝異常和營養丟失增加密切相關。

因此,飲食抗癌的第一原則就是強調食物多樣化。維持健康的身體,就要把握住不偏食,多樣化的原則!什麼都吃,適可而止很重要。因此,腫瘤患者適度而合理的營養是癌症治療和康復的有力支持。獲得有效的營養支持,不僅可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術後併發症,還可增強機體對放、化療的耐受性,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質量。

癌症患者適當的忌口是必要的,但要針對具體情況,講究科學。正確的做法是:應強調食譜宜廣,適當偏素、偏粗(糧),盲目拒食動物性食物也不可取。因後者可提供給人們許多素食中所不具備的必需成分,如優質蛋白質、必需氨基酸和脂肪等,只不過要注意適度食用。

參考來源